第九章 黄金年代(第16/16页)

因此,1968年并非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非一个时代的开始,却只是一个信号。它与工资暴涨不同,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也不同,与1972—1973年间的谷物大景气,1973年石油输出国家掀起的石油危机更相径庭。而在经济史家搜索枯肠,企图为黄金年代的倏然结束找出一个理由的努力里面,也不占有任何重要的地位。黄金年代的结束,其实并不完全在学者的意料之外。70年代初期,在急速上升的通货膨胀影响下,又有全球货币供应不断增加,及美国赤字大量上升,经济扩张的脚步疯狂加速。情况开始变得不可收拾,借用经济学家的术语来说,世界经济体系有“过热”(overheat)的危险。1972年7月起的12个月之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额跃增了7.5%,而实质工业生产力则增长了10%。对那些犹未忘记维多利亚大景气年代是如何结束的历史学家而言,当时很可能都在担心,眼前的疯狂景气不久就要进入直线下落的时期。他们的顾虑也许不无道理——不过作者非常怀疑,当时可有何人曾预见到1974年的大崩溃。而且即使在它发生之后,恐怕也没有人把它当作真正的危机处理。因为当时先进工业国的国民生产总额虽然的确出现大幅度的滑落——这是大战以来从未发生的现象——可是在人们心里,只把它类比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而且当时也并未出现任何真正大动乱的征兆。一如往常,当时的人震惊之余,连忙从过去旧景气崩溃的原因中寻找答案,把它解释为“一时不幸的混乱所致,未来即使重复,规模也将小得多。目前的种种冲击,主要是因某些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以上是引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McCracken,1977,p.14)。头脑简单的人,更把一切罪过都怪到“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小酋长的贪婪头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徒然把世界经济结构里发生的重大变化,归于运气不佳,或只是可以避免的意外,这种想法实在有必要重新检讨。而这一回,世界经济结构的确面对着一个大变化,崩溃之后,再也无法恢复过去大步前进的姿态了。一个时代宣告结束,1973年以后的10年,世界再度进入一个危机的时代。

于是黄金年代的光彩尽失。然而在它发光发亮的日子里,黄金年代却为人类带来了有史以来变化最富戏剧性、最迅速、影响最为深远的革命。下面,我们就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革命。

[1] “资本主义”一词,正如“帝国主义”一样,往往在公开讨论中回避使用,因为在公众心目中,此词原本带有着反面印象。一直要到70年代,政治人物及宣传家才开始骄傲地公开宣称自己为“资本主义者”(capitalist)。开此新风气之先者,首推企业杂志《福布斯》(Forbes )。该杂志于1965年开始,即在其出版宗旨中以“资本家的工具”自居——这句话原出于美国共产党的用语,《福布斯》杂志却故意将其取来反其义用之。

[2] 矛盾的是,日后怀特本人却遭到迫害,成为美国白色恐怖事件的牺牲者,被人带上共产党秘密同路人的帽子。

[3] 这一类估计数字的使用必须尽量小心,最好的方法是只将其看作大致的参考。

[4] 欧洲地区历史悠久的几个小国,例如安道尔(Andorra)、列支敦士登、摩纳哥(Monaco)、圣马力诺(San Marino)等,直到1990年初才为联合国同意未来有可能成为成员国。

[5] 但是从整体而言,左派终究是小党小派,甚至连其中大党也不例外。它们最高的得票记录,是由英国工党于1941年创下的48.8%。可笑的是,在这场左派最光荣的一役里,胜利的果实实际上却由保守党以微弱优势夺走;这得怪英国特有的奇特选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