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第7/10页)
其四,积苇荻于扬子津,其高蔽舰。及大兵将度,乃卒通渎于江。
其五,涂战船以黄,与枯荻同色,故陈人不预觉之。
可见在贺若弼的渡江方案中,并没有等待杨素舰队到来再渡江的打算(也许已经删去的三策中有,但未派上用场,今日也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他不准备在长江中与陈水师主力决战,而是要麻痹陈水师,乘其不备时以小规模船队偷渡。一旦踏上南岸土地,就可发挥隋军的陆战优势。第六策是渡江之后的安排:“先取京口仓储,速据白土冈,置兵死地,故一战而克。”特地强调“置兵死地”,也是因为没有信心歼灭陈舰队,夺取长江制水权。这和当年北齐两度渡江进攻建康,以及北周时贺若敦(贺若弼之父)渡江进攻湘州的态势几乎完全相同,且吸收了其父未能速战速决,最终失败的教训,准备一举攻灭陈朝。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上游战事:缺乏建树的杨素舰队
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沿江各路隋军相继就位,开始对陈攻势。杨素舰队最早进军,已驶入三峡,与沿途及江中陈军展开战斗。三峡中的战事颇为激烈,从流头滩(三峡最西端的瞿塘峡段)直至巫峡(三峡最东端),隋军与陈军发生多场战事。《隋书》本传对杨素的表现多有夸张溢美之辞。例如在狼尾滩,陈军以“青龙百余艘、屯兵数千人”阻击隋军,而杨素“亲率黄龙数千艘,衔枚而下”,一举击破陈军。[44]据前引杨素本传,黄龙舰是一种可搭载百名士兵的中型战舰,“次曰黄龙,置兵百人”,如果有黄龙数千艘,则杨素水师应有数十万人之多,且还不包括搭乘其他型号舰船的隋军。如前引文,参与伐陈的隋军总共才“五十一万八千”。所以此处的黄龙“数千”可能是“数十”之误,即参与狼尾滩战事的隋水军为数千人规模。
陈军在长江上游的防务比较坚强。名将周罗睺一直驻防上游,当隋军攻势即将展开时,陈后主又命其“都督巴峡缘江诸军事,以拒秦王俊”[45],所以从汉江而下的隋军杨俊主力被阻击在汉口附近,一直不能向前推进。当杨素舰队驶出三峡后,进至汉口与杨俊会师,也始终未能突破周罗睺部陈军。两军在上游相持至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下游隋军已经渡江占领建康,陈后主被俘,给上游诸将写信命其投降,杨俊等方渡江进入湘江流域,而杨素舰队也始终未能到达下游。和杨素有限的战绩相比,本传对他的吹嘘显得过于肉麻:
素率水军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伟,陈人望之惧曰:“清河公即江神也。”[46]
作为江面上势均力敌的对手,陈军显然不会给杨素如此之高的评价。何况杨素舰队还没有当年王濬直取建康的战绩。杨素晚年地位极高,本传初稿很可能作于其晚年权势正盛之时,故而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夸张溢美之辞。
长江下游战事
陈后主对于长江下游的防务未给予足够重视。按照《南史》记载,[47]当隋开皇九年(陈祯明三年,589年)新年来临之际,陈后主将沿江重镇将帅都招入建康参见元旦朝会。其中有南徐州刺史萧摩诃,永嘉王陈彦(二人皆驻防京口),南豫州刺史樊猛(驻防姑孰),江州都督、南平王陈嶷(驻防江州湓城)。为了新年阅兵,陈后主还命诸州舰队都开到建康。这样,在隋开皇九年(589年)春节之际,自江州湓城以下,沿江诸要塞都没有了最高统帅和主力舰队,江防实力大为削弱。
杨广主力进至建康对岸的六合时,已是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此时的上游杨素舰队尚在三峡中与陈军激战,杨俊主力对汉口方向的攻势也不顺利;陈下游诸州的舰队正驶向建康,使得这里的水师实力大增,六合隋军未敢冒险渡江。
与此同时,前线隋军可能侦知了京口等地陈军统帅、水师赴建康的消息。[48]是否乘这个机会冒险渡江,成为下游隋军统帅杨广面临的选择。当时杨广比较年轻,实际负责指挥的是长史高颎,他对于渡江决战一度颇为踯躅,[49]但最终下决心:贺若弼、韩擒虎两路在元旦同日渡江。
开皇九年(589年)元旦(乙丑朔)前夜,大雾弥江,下游隋军乘机渡江。韩擒虎部凌晨登陆,趁陈军夜宴酣醉之际占领采石据点。贺若弼部则渡江进至京口城下。隋军没有长江制水权,只能采取偷渡的形式,所以过江部队数量有限:贺若弼所部马、步兵共八千人;而韩擒虎部则只有五百人。
正月初二(丙寅),陈后主获悉了隋军渡江的消息。初三日(丁卯),“召公卿入议军旅”;初四日(戊辰),“内外戒严”,建康等地才进入战备动员状态。[50]在建康的南豫州刺史樊猛受命率七十艘“青龙”舰游弋建康江面,防范对岸的杨广主力渡江。[51]皋文奏则受命增援南豫州,防止韩擒虎部占领姑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