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第2/4页)
平原君和楚国签订了合纵盟约以后就回去,回到了赵国,他说:“我赵胜不敢再考察士人了。我考察士人,多则一千人,少则几百人,自己认为不会错漏天下的士人,但对于毛先生来说,我却错漏了他。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比九鼎和大吕还要贵重。毛先生凭三寸舌头,胜过百万军队。我赵胜不敢再考察士人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客。
平原君回到赵国以后,楚国派春申君带领军队去救援赵国,魏国信陵君也假托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都还没有到达。秦国加紧包围邯郸,邯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对此非常担心。邯郸传舍小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一灭亡,那么我赵胜就成为俘虏,为什么不担心呢?”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用枯骨当柴烧,用子女交换着吃,这可以说是很危急了。可是您后宫的美女数以百计,奴婢侍妾身穿绫罗绸缎,有多余的粮食和鱼肉,老百姓却连完整的粗布衣服也穿不上,连酒糟米糠也吃不饱。百姓贫困,武器竭尽,有人便削尖树木权充矛矢,可您的用具、乐器和往常一样丰富。假使秦国攻下赵国,您哪能还有这些东西呢?假使赵国能够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呢?现在您如果能使夫人以下人员编入士兵行列,分工做事,把家里所有的财物都分散来犒劳战士,战士们正当艰难困苦的时候,容易感恩戴德的啊。”当时平原君听从了他,得到敢死的战士三千人。李同就和这三千人冲向秦军,秦军因此退却三十里。正好碰上楚、魏两国的救兵到了,秦军就收兵了,邯郸又保存下来。李同战死了,他的父亲被封为李侯。
虞卿想凭借信陵君保存邯郸的功劳替平原君请求封爵。公孙龙听到这件事,连夜驾车去会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凭借信陵君保存邯郸的功劳替您请求封爵,有这回事吗?”平原君说:“是这样。”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人。大王选拔您担任赵国的宰相,不是因为您的智慧和才能是赵国所没有的。分割东武城封赏给您,并不是认为您有功劳,而认为国民没有功劳,只不过因为您是王亲国戚的缘故。您接受相印不推辞自己没有能力,分割封地也不表明自己没有功劳,也是自己认为是王亲国戚的缘故。现在信陵君保存了邯郸,有人替您请求封爵,这既是凭着王亲国戚的关系来接受封邑,又是以国民身份来评功。这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这样两个秤砣来衡量得失:如果事情成功了,他会手操胜券来向您索取报酬;如果事情不成功,他也会凭虚名而博取您的恩德。您是一定不能听从他的。”平原君就不听从虞卿了。
平原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子孙世代承袭封爵,一直到后来赵国灭亡了才终止。
平原君优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于展开“坚白石”命题的辩论,到了邹衍经过赵国谈论大道之后,平原君才疏远公孙龙。
虞卿是游说的士人。他穿着草鞋打着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赵孝成王赏赐他一百镒黄金,一双白璧;第二次见面,成为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为虞卿。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赵国战败,牺牲了一名都尉。赵孝成王召令楼昌和虞卿说:“我军战而不胜,又死了一名都尉,我想命令军队整装待发,急追敌军,怎么样?”楼昌说:“这是没有好处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讲和。”虞卿说:“楼昌之所以说讲和,是认为不讲和军队一定被打败。但是掌握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请大王分析秦国时,是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还是不呢?”赵孝成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了,必将想打败赵军。”虞卿说:“大王听从我的话,就派使者携带贵重的财宝去归附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财宝,一定会接纳我国的使者。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和魏国去,秦国必定怀疑天下的合纵联盟,而且一定害怕。这样,那么讲和就可行了。”赵王不听从虞卿的,跟平阳君商议讲和的事,并派郑朱到秦国去。秦国接纳了他。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不能讲和,我军必定会被打败了。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重要人物,到了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张扬这件事来给天下人看。楚国和魏国因为赵国向秦国求和,一定不会来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不来救援大王,那么讲和是不可能成功的。”应侯果然张扬郑朱来给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人看,始终不肯讲和。长平一战赵军大败,于是邯郸被秦军包围,被天下人所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