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第6/6页)

第二年,元封元年,卜式被贬低官位级别做太子太傅。而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主管大农事务,全权取代孔仅管理全国盐铁。桑弘羊因为诸多官府各自买卖,互相争利,物价因此飞涨不稳定,而各地送交的赋税物资有的还不够用来补偿运输的费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几十人,分别主管各郡国的大农事务。大多数县又都设置了均输盐铁官。让偏远的地方官,根据各自应缴的货物最贵时商人转运贩卖的价格来缴纳赋税,而由政府互相补充转运。在京城设置平准机构,统一管理全国各地输送来的物资。召集工官制造车子和各种器具,全仗大农供给费用。大农所属的各官署全部掌握着天下的货物,价格贵就卖它,价格贱就买它。这样,富商大买卖人就没有牟取暴利的机会了。就促使他们回去务农,而所有物价便不会浮动上涨了。由于抑制了天下物价,所以名叫“平准”。天子认为这样有道理,允许实行“平准法”。于是天子北到朔方,东到太山,巡行海上和北方边境以后回京。所路过地方的赏赐,用帛一百多万匹,钱币、黄金用万万来计算,全部能够从大农支取足够的费用。

桑弘羊又奏请让官吏可以通过捐献粮食补官,以及犯罪的人交纳粮食可以赎罪。下令百姓能缴纳粮食到甘泉宫仓库的,按照各种等级差别,可以免除终身赋税徭役,不在告缗的范围内。其他郡各自运粮到急需的地方,而各个农业部门也各自送来粮食,崤山以东水船运粮增加到每年六百万石。一年当中,太仓、甘泉宫的粮仓就装满了。边境有了多余的粮谷和各种物资,均输存帛五百万匹。老百姓不增加赋税,天下的费用就富饶起来了。于是赏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的爵位,黄金二百斤。

这一年稍有旱灾,皇上命令官员求雨。卜式建议说:“国家官吏应当是吃穿租赋税收就罢了,现在桑弘羊让做官的人坐在集市的行列里,买卖货物谋求利润。烹了桑弘羊,天就会下雨。”

太史公说:农工商互相交换贸易的道路沟通以后,那么龟、贝、金、钱、刀、布各种货币也就产生了。这种情况由来已经很久远了,自高辛氏以前年代太远,没有办法得到资料加以记述。所以《尚书》记载唐尧、虞舜的时代,《诗》叙述殷商、周代的社会情况,世道安定太平就会尊崇学校教育,提倡农业生产,排斥经商活动,用礼义防止人们去争利;因为社会上发生了很多的变乱事故,情况也就和原来相反了。所以事物兴盛以后就会走向衰败,时势发展到极限就要倒转,一个质朴,一个文饰,始终循环变化。《禹贡》记载的九州,各自根据那里土地所适宜的出产、人民收入的多少交纳职分内的贡赋。商汤和周武王接着末世的衰败局面进行变革,致使百姓不疲弊倦乏,各自小心谨慎地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但还是慢慢地衰败微弱了。齐桓公采纳管仲的谋划,通过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着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的效率,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先考虑占有财富然后才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中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亿,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那些小的诸侯,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这样一直到秦代,终于统一了天下。虞舜和夏朝时的货币,金属类分为三等,有黄金、白银、红铜;此外还有钱、有布币、有刀币、有龟甲、贝壳。及至到了秦代,统一全国的货币分作二等,黄金用镒作单位,是一等货币;铜钱上的文字标记是“半两”,重量和写的字相同,是二等货币。珠玉、龟贝、银锡一类的东西,作为装饰的器物,珍贵地收藏着,不作为货币使用。尽管这样,各种货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轻重没有一定。于是国外征伐夷狄,国内兴利建立功业,天下的男人努力耕作却不能满足粮饷供应,女人纺线织布却不能满足衣服需要。古时候曾经全部拿出天下的物资钱财供奉皇上,皇上还自己认为不够用。没有别的缘故,事物的发展和时势的变化,互相影响促使它形成这样的局面,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以上赵国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