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第2/9页)

一般地说,音的起源是由人心受感动而发生的。人心受感动,是客观事物刺激的结果。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动,因此表达出声音;声音互相应和,因此产生变化;变化有了交错规律,就叫音乐;编排声音组成曲调,加上盾牌、斧头、羽毛、牛尾表演就叫娱乐。娱乐是由音乐所产生的,它的本源在于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动。所以人心感到悲哀,他发出的声音急促肃杀;人心感到欢乐,他发出的声音悠扬缓慢;心中感到喜悦,他发出的声音轻松流畅;心中感到恼怒,他发出的声音粗犷暴厉;心中感到恭敬,他发出的声音刚直端方;心中感到爱慕,他发出的声音温顺柔和。这六种表现不是人的本性,是受外界事物激发然后萌动的,因此先王谨慎地处置能感动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志趣,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奸诈。礼仪、音乐、刑罚、政令,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使百姓的思想一致而使天下出现大治世道的。

一般地说音乐是由人心产生的。感情萌发在内,因此表现出声的形式,声音协调成美的韵律就叫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适欢乐,社会政治一定清和;动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愤怒,社会政治一定乖僻;要灭亡的国家音乐悲哀忧愁,他的人民一定很困难痛苦。声音的表现,是和政治相通的。宫声尊重好比国君,商声刚硬好比臣子,角声高低适当好比百姓,徵声悠扬好比繁杂的事物,羽声清飘好比细小的物件,宫、商、角、徵、羽五声不乱,就没有阻滞不和畅的音调出现啦。宫声淆乱音调就放散,是国君骄纵的表现;商声淆乱音调就邪僻荒废,是臣下败坏的表现;角声淆乱音调就忧郁不振,是人民怨恨的反映;徵声淆乱音调就悲哀痛苦,是人民劳役勤苦的反映;羽声淆乱音调就高昂振颤,那是赋税沉重百姓贫困的反映。五声完全混乱失调,更替互相侵越,叫做漫无条理。像这种情况出现,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啦。郑国、卫国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接近亡国的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靡靡音乐,是亡国的音乐,那里政治涣散,百姓流亡,臣下欺骗皇上,徇私舞弊不能制止。

一般地说,音是人心中萌发的;乐是和伦理相贯通的。所以只知道发声而不知道调和音的,是禽兽;知道音而不知道乐的,是普通的百姓。只有有道德修养的人能了解和谐的乐。所以审察发声用来了解音调,审察音调用来了解音乐,审察音乐用来了解政治,这样治民的方法就齐备了。所以不知道发声的不能跟他讲音调,不知道音调的不能跟他讲音乐。了解音乐就接近于明礼了。礼乐都具备,叫做有德性。有德性的人就是得了礼乐的精神。所以音乐的兴隆,不是极尽钟鼓的声音;宗庙祭祀的礼仪,不是极尽食物的滋味。演奏《清庙》曲的瑟,红色的丝弦,瑟底部穿孔,发出声音浑厚凝重,迟缓悠长,一个人领唱三个人随声赞叹,这是德音流传啊。盛大的祭祀礼仪,上面供着清水酒,俎器上陈放生鱼,大块肉汤不加调料,这是留芳久远有余味啊。所以古代帝王制订礼乐,并不是用来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是要用来教化百姓善于判断好坏,让他们返回做人的正道。

人初生时的情感原本是宁静的,这是自然的本性;受客观事物刺激而萌动,这是本性贪欲的表现。客观事物出现了,心中就有反应,然后喜好厌恶的情绪就会表现出来。爱好、厌恶在内心没有节制,心智被外界事物诱惑,不能回到自己宁静的心态,先天的理性就泯灭了。那外界事物感动人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爱好、厌恶没有节制,那么就形成外界事物一来到,人就跟着受影响了。人跟着外界事物变化,便泯灭了先天的理性,满足人心的欲望了。这样就有了违背正道叛逆欺诈虚伪的思想,有了淫乱佚乐为非作歹的事。所以强大的胁迫弱小的,众多的欺负寡少的,聪明的欺骗愚昧的,勇敢的折磨怯懦的,有疾病的人得不到疗养,老年幼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安置,这是天下大乱的道路啊。所以古代帝王制订礼乐,人们遵循它节制欲望。办丧事时服饰缞麻、哭泣的礼仪,是为了节制哀痛设置的;敲钟打鼓挥动盾牌、斧头的舞蹈,是为了调和安乐设置的;婚姻嫁娶男冠女笄,是为了区别男女而设置的;乡射礼、乡饮酒礼、宴会宾客礼,是为了正常交往待人接物而设置的。礼仪节制百姓的思想,音乐调和百姓的心声,政令推动礼乐的施行,刑罚防止礼乐混乱。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四项通达而不背乱,那么王者的治道就具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