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是靠不住的(第2/2页)
清朝沿用了六等爵,并且丰富了皇室成员的封爵。清朝皇室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2]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二级。公、侯、伯、子、男和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都尉、恩骑尉则是给非皇室成员的爵位。其中,伯爵及其以上爵位位列一品以上,是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从公爵到轻车都尉,每一级爵位又分为一二三等。清朝爵位也递减世袭,过一代人降一等爵位。此外,清朝还有“世袭罔替”的特例,极少数贵族可以不受递减世袭的约束,世代平级袭爵。清朝拥有这项特权的一共有十二个家族,分别是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十位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位郡王,俗称“铁帽子王”。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是庆亲王奕劻,受封时间是1908年。
公主、郡主事实上也是爵位。魏晋以后,公主的丈夫照例授予“驸马都尉”一职。顺带着,驸马也是事实上的爵位。当然了,公主也好,驸马也好,都不可能世袭,公主的女儿不再是公主,驸马的儿子也不再是驸马。驸马在清代称额驸,爵位列于公爵之下、侯爵之上。
从本质上讲,封爵是君主和贵族之间的一种契约、一个承诺。君主以此来表达与兄弟子侄们的骨肉亲情,来酬谢大臣们的功勋。然而,因为贵族们的实力和爵位的世袭性,会对君主的权力构成潜在威胁,所以天子始终提防诸侯,皇帝从没放弃对贵族的防范、抑制。承诺是靠不住的,爵位是可以收回的,甚至贵族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大抵上,危亡之秋正是用人之际,皇帝们的承诺比较慷慨,爵位比较靠谱。国泰民安之后,皇帝们有空没空就开始琢磨身边的人,拿贵族开刀了。比如清朝入关之前,招降纳叛,明朝总兵一级甚至中层将领投降,都封王,比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人;入了关以后,别说是总兵,就是总督投降,不关起来就算好的了;等天下大定,原来封王的明朝降将的日子也开始难过了。又比如,太平天国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还派出北伐军直捣北京城,急得咸丰皇帝不得不抛出重赏,撂下狠话:不管是谁,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也不论是主子还是奴才,只要能攻克天京,就封他为王,哪怕是“铁帽子王”也可以封!汉人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了湘军,攻克了天京,消灭了太平天国,按说要封他一个“世袭罔替”的王爷了。结果,紫禁城反悔了,只封了曾国藩一个侯爵,而且老是担心湘军尾大不掉。掌权的慈禧太后见到曾国藩,最关心的就是:“你的湘军裁得怎么样了?”
从爵位制衍生出来的有一个“丹书铁券”的制度。丹书铁券,也称“世券”或者简称“铁券”,是功臣、贵族世代享受特权的凭证。它一般由丹书和铁券两部分组成,丹书就是用朱砂写的文字凭证,以示庄重;铁契,就是在铁块上注功臣的功勋和特权,表示契约像铁一样坚硬和永久。铁契形状如同圆筒瓦,上面的每个字都用金子镶嵌。铸成后分为左右两块,一块由皇帝保留,一块由受封的贵族保管,两块合二为一可验真假。
这个制度源于汉高祖刘邦大赏开国功臣,当时铁券上注明受封者的特权,如世袭爵位、封地与食邑等。到了明朝,铁券还刻明受封者日后犯罪可以凭此免罪,除了谋反叛乱等“大逆”罪行外都能赦免。丹书铁券因此又俗称“免死金牌”。
可惜,免死金牌并不能免死,连免罪都做不到。持券的贵族获罪比比皆是。司马迁统计,西汉建立初受封的功臣超过一百人,封王、封侯,领有丹书铁券。一百年后,开国功臣只剩下五家了,其余家族不是犯法削爵,就是杀头亡命。据说,刘邦曾当面承诺不杀开国元勋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几年后,韩信就被杀死了。杀韩信的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为了不破坏皇帝老公的承诺,吕后在室内,用布把韩信绑住吊起来、用竹签刺死,果然是“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
持有丹书铁券的人中,名气最大的可能是《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了。柴进是后周的皇室后裔,宋赵皇室就是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手里夺走的天下。官方说法是“禅让”。为了表示尊崇,宋赵皇室赐予柴氏家族丹书铁券。那么柴家生活得怎么样呢?柴宗训禅位后被贬为郑王,徙居湖北,十九岁就死了,没有结婚,没有子嗣。之前,柴宗训的大弟、三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二弟早早夭折,于是后周皇室柴家烟消云散了。(俞飞:《丹书铁券又如何》,载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