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行脚的常态 乐崇辉、刘玉梅口述(第7/12页)

他来到台湾,就是嫂子在同仁堂店里掌管的时候,我们还是很低调,我们对外头邻居么,不讲这些事情。人家说你外省的人么,也不会讲什么话,也不会和我们打招呼,不会的。怕走漏出去,对我们很不利。

定:在台湾有什么不利?台湾也不会斗争资本家啊。

刘:怕人家传到大陆去,大陆的亲戚会遭殃啊。大陆还有我们很多的亲戚,我们亲的兄弟,侄子,他们都还在么,对不对?他的弟弟,我们同父同母的弟弟,我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我那个弟妹就讲么,说三嫂我什么东西都没给你留,本来家里留给你的东西,一袋一袋的,都是首饰,抄家的时候我整个把它们扔到粪坑里面去了。我说我们回来不是来要东西的,我能回来,是亲情,大家能够见面,我们就很知足的,分开了四十多年嘛。下飞机的时候弟弟抱着他呜呜呜地哭啊,我都看了难过。他就很勇敢,眼睛红一下,不敢出声音。

觉心:刚开放的时候像我们回去呀,他们都会靠过来说,欢迎回来,但是不要活动。

定:会说这样的话?

刘:在大陆我们坐卧铺到上海(乐插话:南昌),我想坐坐大陆的卧铺是什么样的情形。四个位子,我一个位子,他一个,我们女儿一个。另一个就是一个干部,就配着看着我们,说你回来探亲可以,不要活动哦。

定:我有一个问题,咱们同仁堂是个北方的药店是吧,可是这边的中药,应该都是南方的中药啊。

乐:也都是从大陆过来的。

定:那你们来台湾经营同仁堂,你们的药材怎么解决呢?

乐:药材大陆有,放一部分过来。台北有个迪化街,迪化街有中药批发的地方,我们都在那边买。

定:当时两岸隔绝的时候怎么办呢?

乐:还是有,还是有办法嘛。大陆那边睁一眼闭一眼就过来了。这边大家都是汉人嘛,都要吃中药嘛。

觉心:他们有去澎湖,澎湖有个地方哈,专门那个时候等于是中间站,大部分药材进来,先到澎湖的那个村落,那个地方整个村落都弄中药,再从澎湖进到台湾。

乐:这个管道我就不知道了。

定:你们的药材质量能保证么?

乐:有配方啊,该泡的泡的,该醋的醋的,按方子炮制。那不能马虎啊。

定:那广东有南药。你们跟他们有没有竞争啊?我是说那么多人都从大陆跑到了台湾,其中也有不少是靠开药店维生的吧,有没有跟你们竞争得比较激烈的?

乐:没有,没有竞争。

觉心:同行的是不是?同行的没有啊,因为台湾的市场还没有到说竞争的那个阶段。同仁堂是一个小药铺,一个小药铺供给的范围,它没有太大的量,所以呀,还不足以到竞争。非得到说,它在台面上已经是知名的畅销品牌,那在台湾没有几个,那些都还不会影响到同仁堂的地位。

觉心妻:可能台湾中药的习性跟大陆不一样,同仁堂在大陆多半都是卖成药,在台湾早期都是到中药铺直接抓药材。我们台湾人的习惯就是开药方直接到中药店抓药材回来自己煮。卖成药是后来,那时候有些药铺开始转型,你有什么配方拿出来,然后再给你药证,问你要不要改成工厂,然后慢慢地演变。所以同仁堂在台湾没有所谓的竞争,大家都是和平相处。当然有一些药铺它转型得比较早,它接受辅导,它可能就变成药厂了。

刘:还有哪,我补充一下啊。你说的是现在的时候,我们开同仁堂的那时候,没有人敢跟我们同仁堂竞争。为什么呢?你所讲的小药铺拿着药方去抓药材,我们同仁堂不是,我们是一味药包一个样子,一味药包一个样子,摞起来很漂亮,我就学不来,我学了半天,我就包不好,这一点是我们同仁堂的特点,没有任何人敢和同仁堂竞争,我们同仁堂是数一数二的,可以这么说。

定:现在也见不到您说的这种宝塔形的包装了。

乐:现在没有了。

定:你们现在到北京去开店也还能这样包装吗?

觉心:我们现在?都改良了。

乐:北京大栅栏的张一元茶叶店啊,包的也是这样的。

定:你们同仁堂就是所有的活儿,每一道都做得特别漂亮。

乐:这个也还分,有南药有北药。北药有祁州的,安国的,知道吧?

觉心:现在比较有地位的是亳州。祁州现在也想重新改变它的地位和形象,我去年还带大哥,乐家大房的大哥到祁州,祁州的药王庙都是我们乐家在护持,去年他们有请我们过去拜。

定:同仁堂有好多传统,我听说过好多,你们到了台湾,是不是还坚持着这些做法?譬如说有两个传统,是在经营方面,不是在做药方面,一个是一角活,这是乐笃周讲的。其他老药铺的伙计,什么都得干,可是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