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第7/7页)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拿破仑的统治却带来了很多新的改变。法国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在欧洲大地四处传播,动摇了欧洲旧社会统治的基础。由于人员来往频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强了欧洲各个国家的联系。贸易封锁政策也无形中刺激了欧洲大陆工业的发展,摆脱了对英国工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国家由于拿破仑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形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倒也不是拿破仑有意为之,他也不过是服从了自己好战的禀性罢了,一切只是他想统治更广阔区域的客观影响而已。

拿破仑在法国的统治,就好比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统治一样,都是军事独裁。不过两者还多少有些不同。由于英国是个岛国,与别的国家并不接壤,因此国内的战争不会变成对外战争。在打倒反对改革的人后,军队能迅速由战场转到政府。因此,当国内各个党派的势力还依然比较强大的时候,英国克伦威尔将军及早采取了武装干涉,对国内实行了军事管制。法国却是个大陆国家,与很多国家相邻。要求自由的法国人民渴望革命,而周边很多国家的君王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此,法国革命需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种反对势力。即使是法国的军队在外抗击反法联军的时候,国内的各个党派仍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拿破仑军事干涉的时机相对较晚。这时,各个党派都已经衰落式微,于是拿破仑将欧洲作为军事独裁统治的对象。

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行为及性格,明显受到了所面临的形势的影响。由于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无可否认的权威,拿破仑底气十足,他一直在锐意进取,放心大胆地实行他的计划。而克伦威尔则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利用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打倒反对他的党派,寻求一种权力的平衡。

不过在最后,这两个同样产生于自由,但没有把自由作为统治基础的政权一样走向了毁灭,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统治也随之终结。看来,一切独裁统治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必然走向毁灭。在英国,克伦威尔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的变乱。在法国,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原因则是欧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仑的帝制被推翻后,国内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革命党派,前几届革命政府也难以重新组织起来,只有曾经卖国求荣的元老院还依然存在,如今它又颁布了不得民心的宪法,更是招致骂声一片。阿图瓦伯爵在第一个离开法国后又首先回来,这次他的身份是王国摄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比利时、萨瓦、尼斯、日内瓦等地不再属于法国,法国的面积恢复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内。4月24日,路易十八在加来下船,在5月2日发表了承认代议制政府原则的《圣多昂声明》后,他于次日回到巴黎,一个月后颁布了新的宪章。从这时起,新的历史又开始了。

1814年,延续了二十五年的大动荡终于结束了。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它所反对的,既有宫廷专制和阶级特权,也有欧洲各国的军事干涉。推翻帝制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后来,对革命的反动又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联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历史的倒退,虽然有开始,有发展,但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如果真的想将法国治理好,一方面,要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足够的物质福利。这既是满足法国革命双重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