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督政府统治的结束(第3/7页)

拉什塔特的谈判还在继续,在双方的谈判代表围绕割让莱茵河左岸、在莱茵河的通航和拆除莱茵河右岸堡垒的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俄军和奥军已经分别出动,俄军甚至已经开进了德意志。就在这时,法国急令谈判代表们在二十四小时内迅速回国。代表们还不知道谈判场外的变故,得到命令后虽然感觉有些意外,不过他们还是在取得敌国将军所发通行证后起程回国。没走多远,他们就被奥地利轻骑兵拦住。奥军在明知道谈判代表姓名、身份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下杀戮的屠刀。谈判代表博尼埃和罗贝尔若当场身亡,让·德布里身受重伤,不治身亡。奥军的行为显然是有预谋的迫害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公法。

消息传来,法国上下一片愤慨,人们的愤怒如爆发的火山一样不可抑制。立法机关决定立即开战。在意大利和莱茵河,双方的军队已经开始发生冲突。得知俄军出动的消息,督政府通过两院制定了一项征兵法令。二十万名壮丁抛家舍业,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反法联盟中,已经有几个打头阵的国家迫不及待,在前线发起了进攻。罗马遭到那不勒斯王国的进攻,利古里亚共和国遭到了撒丁王国的进攻。显然他们的作战实力还不够,在法军的反击下,他们溃不成军,将自己的国土拱手送给了法国。经过一场激战后,尚皮奥内将军获胜后进入那不勒斯,虽然遭到了该城下层群众连续三天的徒劳抵抗,但最终还是宣布那不勒斯共和国成立。都灵城也被儒贝尔将军占领。就这样,法军在战役刚开始不久,便将整个意大利控制起来。

就实际兵力和后备兵力来讲,反法联军自然更胜一筹。他们很快从意大利、瑞士、荷兰三方面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一支奥军冲进了曼图亚地区,并进攻到阿迪杰河方面。谢雷两次与这支部队交战,但都没能取得胜利。奥军很快与苏沃洛夫会师。这时,谢雷被更有决断力的莫雷接替。为了保住亚平宁山的屏障,同时方便与麦克唐纳指挥的那不勒斯方面军会师,莫雷决定向热那亚方面撤退。这时,瑞士方面成为奥俄联军主要的陈兵之地。曾在莱茵河上游击败儒尔当的查理大公也准备越过瑞士防线,他与几个俄国兵团会合在一起。在荷兰,四万英俄联军在约克公爵的率领下成功登陆。反法联军接连取得多场胜利,占领了法国外围的那些小共和国,现在他们具备了进攻法国的条件了。

新督政府的两院及两派

由于法军在前方连连失利,国内的各派对此非常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了共和七年花月(1799年5月)选举。这次选举同样是按共和派的意志进行的,和上一次选举没什么两样。军队的失利、各派的怨言,令督政府焦头烂额,无力应付,西哀耶斯接替了依法辞职的勒贝尔。在关键时刻,勒贝尔总能顶住压力,力挽狂澜。如今他的离开,绝对是督政府的一大损失。对于督政府来讲,西哀耶斯的到来,也不是什么好消息,西哀耶斯是一个反对政府最坚决的人。督政官受到温和派和极端共和派的联合质询,主要是关于共和国当前的内外形势。两院宣布处于长期开会状态后,巴拉斯离开了。结果,特雷拉、梅兰和拉雷韦耶尔这几个旧督政府的支持者成了两院发泄愤怒的对象。特雷拉曾先后担任立法职务和督政府职务,但由于间隔时间不满一年,两院以不合宪法规定为理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前司法部长戈伊埃接替了特雷拉的职务。梅兰和拉雷韦耶尔虽然没有被免职,但两院发言者猛烈抨击他们,企图逼迫他们自己辞职。各督政官人人自危,向两院递送咨文进行辩白,并要求和衷共济。牧月30日,来自卡尔瓦多斯郡的共和派代表贝特朗在审查了督政官们的建议后,认为这些督政官已经不能保持他们的职位了。由于他们已经丧失了为祖国做好事的能力,现在,无论是同僚、代表还是群众,都不再信任他们。既然如此,他们就不能执行法令。现在,督政官们应该自觉结束政治生涯。在勒贝尔任期届满、特雷拉被免职、巴拉斯离开的背景下,梅兰和拉雷韦耶尔只得作出让步,辞去督政官的职务。

通过这次联手行动,共和派和温和派都有不小的收获。穆兰将军和罗歇-迪科分别被选进督政府。共和三年成立的督政府在牧月30日(6月18日)的事变中解体,这样令各派都不满意的政府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在这一时期,督政府杀了许多立法机关中的人,立法机关则把督政府赶下了台,国家的两大权力机关谁也没有遵守宪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