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后来居上:东方领先的世纪(第7/21页)
国王之间也互赠自己喜欢的礼物。埃及法老们有大量的黄金和谷物,他们将这些物品送给黎巴嫩城市的次级统治者,这些统治者则赠予雪松木作为答谢,因为埃及缺乏上等木材。无法赠送合适的礼物是非常失礼的事情。因为心理原因,同时出于巩固地位的考虑,再加上拉动经济的需要,埃及法老互赠礼物这个现象就约定俗成了,而且这使物品运送、人们的迁移和观点的传播变得十分有效。在这些传播网络终端的国王和中间的很多商人变得越来越富有。
现在,我们往往认为指令经济肯定效率低下,因为指令经济由国王、独裁者或者政治官僚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但是大多数早期的文明都依靠这种经济体制。可能在缺乏信任和法律的世界里,市场经济无法运作,这种经济体制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它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比皇室卑微的独立商人总能依靠皇家和牧师的事业而飞黄腾达。邻里之间用奶酪交换面包,或者帮助别人挖茅坑来换取照顾小孩的服务。城镇和国家人民在集市进行交易。修补匠用驴子装载着坛坛罐罐,来往于集市。在国家的边境地区,耕地慢慢退化成沙漠或山川,村民用面包和青铜武器与牧羊人或觅食者交换牛奶、奶酪、羊毛和牲畜。
关于这些交易的最有名的记述来自希伯来《圣经》。在希布伦附近(现在的约旦河西岸)的山丘上,雅各是一名成功的牧羊人。他有12个儿子,但是他偏宠第11个儿子约瑟,送给他一件多彩服。约瑟的10个哥哥一气之下把约瑟卖给了去往埃及的奴隶贩子。几年后,希布伦缺乏粮食,雅各派他的10个儿子去换取谷物。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那遇到的埃及宰相正是他们的兄弟约瑟,虽然他是一个奴隶,但是在服侍法老的过程中得到提拔(不可否认,是在强奸未遂被判入狱一段时间后,当然,他是被陷害的)。当时商人不可信,因此当约瑟假装认为他们是间谍而把他们关入大牢时,他们一点也没觉得奇怪。但是故事结局很圆满,雅各和他的儿子们以及所有的后裔来到了埃及。“于是他们在埃及有了社会地位,”《圣经》写道,“在那里繁衍生息。”
约瑟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那时人们已经追随这部《圣经》长达2000年之久,这些人到现在姓名已经失传。亚摩利人来自叙利亚沙漠边界,库提人来自伊朗的山区,他们以商人或者劳工身份来到埃及,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城市里的熟面孔;来到埃及的还有尼罗河流域的“亚细亚人”,埃及人用这个带有轻蔑性的词指亚洲。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核心地区与毗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使核心地区不断扩大,人们对环境的控制力增强,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是有代价的,社会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这始终是社会发展悖论的核心部分。
神王纳拉姆辛有一个同样神圣的儿子沙尔卡利沙利,公元前2200年左右,当他在阿卡德的正殿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地区时,问题开始出现。耶鲁大学的哈维·韦斯(Harvey Weiss)是挖掘出叙利亚的恩利尔遗址的考古学家,他认为自己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恩利尔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萨尔贡时期是一座有着两万人口的城市,但是一个世纪后却成了一座被人遗弃、荒无人烟的城镇。为了寻找原因,韦斯研究小组的地质学家通过地质沉积物的微观研究发现,公元前2200年前,恩利尔和毗邻地区的土壤中的灰尘数量剧增。灌溉渠被淤泥堵塞,这可能是因为降水量减少,人们渐渐离开此地。
1000英里以外的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问题。在约瑟的故事中,法老依靠解梦人来预测农业收成,但是真正的法老有一种测量工具,叫作尼罗河水位计,用来测量河水的流量,并预示收成好坏。记录测量读数的文字显示,公元前2200年左右,河水流量大量减少,埃及也变得越来越干旱。
公元前3800年左右,干旱的天气促使乌鲁克发展成为伟大的城市,并且发动战争统一了埃及,但是在这个复杂、互相关联的世界里,舍弃恩利尔这样的城市也意味着,亚摩利人和亚细亚人所依靠的商业活动会随之消失。就好像约瑟的兄弟来到埃及买谷物,但是却没有发现任何谷物。他们本可以回到希布伦,告诉父亲不得不挨饿了,或者他们也可以继续走入法老的领地,如果可行的话就买食物或者用工作来换取食物,如果不可行就抢夺或者偷窃食物。
在其他情况下,阿卡德和埃及民兵组织可能已经杀了这些令人讨厌的人(经济移民或者罪犯,就在于你怎么看了),而公元前2200年,这些武装力量本身就很松散。有些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阿卡德国王看作残暴的征服者。当假装神圣的沙尔卡利沙利未能处理好公元前22世纪90年代面临的问题时,很多牧师家庭不再与他合作。他的军队慢慢解散,将军宣称自己是国王,亚摩利帮派占领了所有城市。在不到10年内,帝国瓦解了。每个城镇各行其是——正如一位苏美尔编年史家描述的:“那谁是国王?谁又不是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