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2/4页)

关于查理大帝就讲这些。当时世界的第二大势力——教会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从中世纪早期开始,教会致力于征服异教徒,告诉他们虔诚正直的生活会有什么好处。教会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会变得极其富有了。教皇不再是一群卑微的基督徒的牧羊人。他住在宽大豪华的宫殿里,身边围绕着一大群艺术家、音乐家和著名文人。大大小小的教堂中绘满了各种各样的崭新的圣像,这些画像看上去像希腊诸神,然而这一切看上去都没有必要。教皇把自己的时间不均衡地分布在国家事务和艺术上。国家事务大概只占用了他10%的时间,其余90%的时间都花在欣赏古罗马雕塑,研究新出土的古希腊花瓶,设计新的夏宫,以及一出新戏的彩排上面。大主教和红衣主教们争相以教皇为榜样,而主教们又努力模仿大主教。只有乡村地区的教士依然保持着他们忠诚的职责。他们尽力与世俗世界的邪恶以及对美和享乐的异端追求保持着远远的距离。他们小心翼翼地远离那些腐化堕落的修道院,因为那里的僧侣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应该过简朴、贫穷生活的誓言。他们只要不制造出过分的公众丑闻,就凭着自己的胆子尽情享乐。

最后,让我们看看一般的老百姓。他们的状况比过去好多了,他们更加富有了,住的房子也比以前宽敞舒适了,他们的孩子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的城市也比以前更加漂亮整洁,他们手中的武器也使得他们能够与老对手——强盗对抗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那些强盗随意对他们辛辛苦苦的生意课以重税。

关于宗教改革的主角们,我就讲这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对欧洲所产生的影响,然后你就能理解,学术与文艺的复兴之后,为什么会是新一轮的宗教复兴。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法国,可它在西班牙并不是很成功,因为同摩尔人之间进行的长达500年的战争使得人们变得心胸狭隘并且对宗教事务变得十分狂热。虽然文艺复兴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可一旦越过阿尔卑斯山,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北欧人与南欧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意大利人生活在户外阳光灿烂的辽阔的天空下,到处都是欢乐和歌声。德国人、荷兰人、英国人和瑞典人,他们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静听雨水拍打他们舒适的小房间紧闭的窗户。这种单调的声音使他们不苟言笑,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他们时刻想到自己不朽的灵魂,而且不喜欢拿他们认为是神圣庄严的东西开玩笑。他们只是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书籍、关于古代作者的研究、语法和课本感兴趣。但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主要成果之一,即全面地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异教文明,却使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然而,教皇和红衣主教基本上都是由意大利人组成的。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俱乐部,在那里,他们优雅地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所以,个性严谨的北方人与高雅文明、但对信仰淡然处之的南方人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裂痕,但是似乎没人意识到这会给教会带来多大的威胁。

路德翻译《圣经》

还有几个次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教改革发生在德国而不是英国或者瑞典。德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结有宿怨,皇帝与教皇之间永不停息的争吵和战争引起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仇恨。在其他欧洲国家,政权牢牢掌控在一个强有力的国王手中,统治者常常能够保护自己的臣民免遭贪婪教士的迫害。而在德国,一个傀儡皇帝统治着一大帮蠢蠢欲动的小封建主,这种政治局面使得善良的市民更加直接地受到主教和教士的摆布。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们有一个癖好,就是兴建宏伟豪华的大教堂,而他们手下的高僧们为满足教皇的心愿,便变本加厉地聚敛钱财。德国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搜刮,对此他们极端反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少提到的事实。德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在北欧,图书十分便宜,《圣经》也不再是只能被教士们拥有与解释的神秘手抄本,它在通晓拉丁文的家庭中成了许多父亲和孩子们的必备书本,普通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这原来是违反教会法律的事情,可现在全家人都开始读起来了。人们发现,原来教士们告诉他们的很多事情与《圣经》中的原文有很多的不同。这就引起了怀疑,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要是得不到适当的解答,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于是,当这些北方的人文主义者向他们曾经敬仰的僧侣们开火时,进攻就开始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对教皇怀有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不敢将矛头直接指向这位最神圣的人物。至于那些懒惰无知的僧侣们,那些舒舒服服躲在富得流油的修道院高墙之后的寄生虫们,就成了他们难得的嘲讽和戏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