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第4/6页)

惟其南北朝社会尚多士,故隋、唐继之为大盛世。惟其晚唐社会少士,故五代十国继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惨澹最黑暗之一时期。其时有一冯道,群奉以为士。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君,自称长乐老。非如冯道,亦无以自全于其世。然使人人如冯道,则一世沦丧,同归于尽,亦何得以一私人之长乐而自安自慰。宋兴,欧阳修为《新五代史》,始于冯道有定论,而韩愈亦始受崇拜。于是中国传统光明乃得再照耀,传统文化乃得再发扬,而宋代乃更得称为一社会多士之时代。

宋代多士,已盛于汉。而政府之重士,则更胜于汉。宋代之士于政治上得大用,莫如王安石与司马光。然而新旧党争,北宋亦终陷于沦灭。王安石乃一理想派,欲使其君为唐虞三代之君。司马光乃一经验派,仅求朝政得如汉、唐已足。然理想则必见之于现实。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今不知孔子当时果见用,其为东周之具体设施又如何?而依传统观念言,则王安石乃经学派,故有《三经新义》之订定。惟在汉代经学掌于博士官,举朝以经学为施政标准。而博士官则不亲参政务。今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订定经义,作为学校教育与政府科举取士之标准,则几若道统下隶于政统,显违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大义。司马光乃史学派,著有《资治通鉴》。汉、唐亦有史官,记载历朝实际行政,供后人作参考。得失成败,偏近功利,终须有经学道义以为之归。史学虽可鉴古知今,然经史分途,则史学决不足奉为政治之标准。故当时之新旧党争,结果终为一政治斗争。所争在政权之得失,而不免有乖于道义之是非。于是乃有第三者起,则为周濂溪。

濂溪乃当时一县令,而置身当时党争气氛之外。著有《易通书》。根据经学,主张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志在天下。颜子之学,用则行,舍则藏。主要尤在藏之一面。明道、伊川二程兄弟,少闻其教,虽亦出入于新旧两党间,终以退隐讲学为务。横渠张载,亦与二程为学侣。于是乃有理学之兴起。理学家可称为乃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新士,大体退在野,不竞在朝。尊道统,以做政统之领导。政事败于上,而士风则正于下。北宋覆没,南宋偏安,而理学之风则大盛。有朱熹出而集其成。朱子在当时政治上亦未见大用,然而著为《论语》《孟子》集注,《大学》《中庸》章句,定为《四书》。下及元代,乃奉为政府科举取士之标准。其功用实已代替了两汉之五经,而更驾其上。直迄清代之末,此一取士制度,历七百年而不变。

元代以蒙古异族入主,政统易于上,而道统则仍存于下。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中国社会,得以无大变。社会之士,相率以不出仕在野讲学为务。亦有出仕者,终被视为士中之第二流,不能与在野之士同受社会之尊崇。元代不仅以《四书》义取士,并令全国各县同设书院,县令初到职,必出席书院听讲,为其上任之最先第一事。然元政亦终八十年而亡。明代继起,中国光复。然元代遗风则依然有存者,为士者相率以不出仕为高。先有方孝孺受十族之诛。则以士承道统,其名望每高出于帝王卿相之上,易受忌惮。如王守仁遭龙场驿之贬,九死一生。终以其为士讲学之身份,仍获起用,得为江西巡抚,平宸濠之变,卓然建大功。然亦终不得特加重用。其及门弟子,相率不出仕,而以在下讲学名震朝野。卒有无锡顾宪成、高攀龙,东林讲学,力反其风。谓在野讲学,不应忘廊庙政事于不顾。但高攀龙亦卒以东林党名膺重祸,投池自尽,而明祚亦终不救。

清代亦以满洲异族入主,而其时士风益盛,如李塨,如顾炎武,如黄宗羲,清廷百方罗致,皆以不出仕为一代在野之大宗师。又如吕留良,乃于清廷设科取士之朱子《四书》义中大张民族主义,罹剐尸之刑。雍正皇帝颁《大义觉迷录》一书,昭示天下举子,尽人必读。乃不久,其书亦同遭禁锢,举国无一人能见。直至清之末叶,民间始再印此书,与吕留良书同获重见于国人。今人多能谈清廷文字狱,屡行文字狱者为雍正,而雍正御著书亦同受禁锢,此诚旷古奇闻。今人又谈中国自秦以来乃一帝王专制政治,史籍浩繁,不遑详辩。雍正乃一异族君王,又肆志以酷虐称。专拈此例,岂不见中国传统政治,纵谓是君主专制,然其专制亦有一限度。此限度即在社会之有士。

又且吕留良宣扬民族大义,乃据朱子书。吕留良虽遭剐尸之戮,而朱子书则仍受朝廷崇敬。陆稼书亦以治朱子书为清代第一人奉旨获祠于孔庙。其时清廷达官贵人,不少以朱学名。稼书以一县令之卑,又其生前获交于吕留良,而竟得首选入孔庙。此见其时帝王一番不可告人之内惭之情,乃更百十倍于唐太宗之不杀田舍翁魏征矣。中国传统,士之为用,犹见于异族专制帝王之心中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