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第6/6页)
注释:
①日文“义理”一词,因含义复杂,难以用英文单词对译。原著使用了日文原音:“Giri”。我们曾译作“情义”。现在看来,并不确切。这次修订改用日文汉字“义理”,不另翻译。——译者
②Documents of Iriki,《入来院文书》第380页,1929年。(《入来院文书》是鹿儿岛县萨摩郡入来旧城主的关系文书。美国耶鲁大学朝河贯—教授辑刊,作为一般武家法制的性质及其变迁之例证。——日译者)
③日本人在使用“知仁”一词时,与中国的用法多少相近。佛教劝人“知仁”,意即大慈大悲、博爱。但正如日本辞典所说:“知仁,与其说是指行为,毋宁是指理想的人。”——日译者
④引自Nohara, K., The True Face of Japan(野原:《日本的真面目》),London, 1936, p.45。
⑤此指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16岁登基,在位44年(1868—1912)。——译者
⑥Lory, Hillis, Japan's Military Masters(日本的军事教官),1943, p.40.
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两次投掷原子弹。9日午夜,天皇在皇宫防空洞召开御前会议。陆海军首脑和少数主战派仍然反对投降。12日,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电令全军:“纵使食草啖泥,潜伏野处,也要断然作战……”14日上午,天皇决定于次日正午向全国广播“终战诏书”。陆军省几名军官得知后,于14日刺杀近卫第一师团长,图谋劫夺“终战诏书”录音带,事败自杀。——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