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源博雅堀川桥逢妖女(第2/11页)

根据前书描述,早已过了深更半夜,博雅却不睡觉,而将寝殿西侧的“格子拉门开一扇许”,就是说,将边门洞开,眺望着黎明之前的月亮挂在西边的山头。

“多好的月色啊……”

大概他会陶然欲醉,这么喃喃自语吧。

一般来说,倘使有人对自己怀恨在心,自己总会有所察觉。

既然古籍上明确记载着是“怨怼”,那么难以想像这次暗杀是出于与博雅自己无关的政治理由。而对方派出的刺客达数十人之多,可想而知,仇恨是很深的。

那天深夜,还将格子门洞然大开,独自一人赏月,说明博雅对自己遭受旁人仇恨一事,丝毫不曾察觉。

可见他是个不谙世事,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非常漠然的人。

但是,倘若由此而引出这样的结论,认为他“原来是个不识世间疾苦的公子哥儿!”这样去看待博雅的话,那便乏味得很了。

其实,博雅身处宫中,比别人过得更加艰辛。然而对他来说,这种苦楚并没有导致仇恨他人的恶意。

恐怕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率真,有时竟至愚直的地步。而这又恰好是博雅这个人的可爱之处。

可以想像,不管是何等的悲哀,这个男子汉都会畅快地、率直地、面对面地表现自己的悲哀。

如果我们设定,人人心底偶尔都会隐藏着的恶意这种负的情感,但博雅这个男子汉的内心里却从不曾有过。作为小说的个性塑造,我想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吧。

一定是正因如此,他才无法想像别人竟会心怀负的情感,以致派遣刺客暗杀自己。也说不定正是博雅的这种雍容大度使得式部卿宫在心中怀上了那负的情感。不过,我们也无须想像那么多吧。

总之,博雅正在赏月。

也许会有泪水扑簌簌地,顺着博雅的面颊流下来。

博雅从里间取出大筚篥,含在两唇之间。

所谓筚篥,是一种竹制管乐器——竖笛。

博雅吹奏的筚篥之音,飘飘地流入夜气之中。

这是盖世无双的竖笛名家源博雅心有所感而吹出的乐音。

前来暗杀博雅的“勇徒等数十人”深受震动。

他们来到博雅府邸,传入耳中的却是清越的笛声。而且吹笛的博雅本人竟将门户洞开,独坐在卧室的外廊内,沐浴着蓝幽幽的月色,吹着笛子。定睛望去,只见他的面颊上涕泪横流。

“勇徒等闻之,不觉泪下。”

前面提到的那本书中这样记载。

就是说,前来暗杀博雅的汉子们,听到博雅的笛声,竟不觉流下眼泪。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

刺客们不忍下手刺杀博雅,无功而返。当然,博雅对此一无所知。

“为何不斩杀博雅?”式部卿宫问道。

“哦……那可是怎么也下不了手啊。”

勇徒汇报了理由,这次轮到式部卿宫扑簌簌地泪流满面了。

最终——

“同流热泪而捐弃怨怼。”

于是,式部卿宫摒弃了刺杀博雅的念头。

此外,《古今著闻集》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盗人入博雅三位家。

三位(即博雅)逃匿于地板之下。盗人归去,(博雅)出来,见家中了无残物,皆为盗人所盗。

惟饰橱内尚存筚篥一,三位取而吹之,盗人于逃遁途中遥闻乐声,情感难抑,遂归返,云:“适才闻筚篥之音,悲而可敬,恶心顿改。所盗之物悉数奉还。”

放下所盗之物,行礼而去。往昔盗人亦有风雅之心若此耶。

这个故事说的是,强盗闯进博雅府邸,抢劫一空,只剩下一支笛子。强盗走后,躲藏在地板下的博雅爬出来,吹起笛子。于是,强盗为笛声所感动,在奔逃的途中掉头回来,将劫掠的物品完璧归赵。

这也是博雅的笛声救了博雅的故事。

与博雅的笛声呼应的,并不仅限于人。天地之精灵、鬼魅,甚至有时并无意志与生命的东西也会发生感应。

《江谈抄》记载,博雅吹笛时,连宫中屋顶的兽头瓦都会掉落下来。

博雅拥有一管天下无双的名笛。名字叫做“叶二”。

“叶二者,高名之横笛也。号朱雀门鬼之笛者即是也。”

《讲谈抄》中这样写道。

这叶二,是博雅得自朱雀门鬼之手的笛子,这段逸闻记载于《十训抄》中。

博雅三位,尝于月明之夜便服游于朱雀门前,终夜吹笛。一人着同样便服,亦吹笛,不知何许人也,其笛音妙绝,此世无伦。奇之,趋前觑观,乃未曾见这也。

我亦不言,彼亦无语。

如是,每月夜即往而会之,吹笛彻夜。

见彼笛音绝佳,故试换而吹之,果世之所无者也。

其后,每月明之时即往,相会而吹笛,然并不言及还本笛事,遂终未相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