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拉风冒烟双爵爷(第2/3页)

但无论哪一派都明白,契丹的改革,必然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大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时秦行之主动问萧峰,大臣们不由得暗中点头。

很明显,他是替大家问的。

连郭常都不得不承认,小道士虽然贪财无节操,在大是大非上却不含糊。看来也不能把秦行之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背叛,也许他根本不清楚契丹改革的严重性,只是习惯性装逼显摆吧。

问题是,萧峰会回答么?

或者说,小道士的这个南院大王,到底是耶律宗全敷衍他封的一个虚职,还是确实如萧峰描述的那样,真正拥有大权。而萧峰这些亲卫,是监督小道士,还是真心诚意效忠于他。

萧峰躬身道:“大王问,属下自然知无不言。”

真要说了!

文良纯等人十分惊讶,也就是说,小道士的南院大王并非虚职。凭良心说,这可真的把大齐给比下去了。奇哉怪也,小道士除了能闹腾些,也没什么真本事,耶律宗全未免太大方了吧?

萧峰确实忠于南院大王。

除了阿朵儿,耶律宗全很少和人沟通,因为他不信任别人。所以,即使耶律宗全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告诉萧峰。五千亲卫实实在在效忠于秦行之。

但这并非萧峰肯回答的主要原因。

和耶律乞买一样,萧峰也是有心机的人,正常情况下,这种契丹国事即使大王问,他也会单独回禀,而不是当着这么多大齐官员说。

然而契丹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让耶律宗全下定决心改革的,不是小道士的建议,而是对高人的渴求。

他需要让天下人知道,契丹和从前不一样了,不再是文明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凶地,而是欢迎僧道高人前来传教弘法的乐土。

所以,即使秦行之不问,萧峰也会主动宣扬。

“自陛下从恨天宫归来……”

萧峰娓娓道来。

真正的僧道高人几乎都是汉人,因此耶律宗全的第一步改革,就是提高汉人的地位。简单说,就是汉人享有和契丹人平等的权利。

这项改革的阻力不大,原先就已经宣布过汉人不是奴隶,只要别把其他奴隶一起废除,贵族们能接受。汉人普遍体弱,干活本来也没什么优势。

第二项改革,则是推广汉字。

不是小道士用简化字冒充的所谓“契丹字”,而是正儿八经的汉字,大齐和周边许多国家都在使用的汉字。

这是为今后契丹人学习道法做准备。

耶律宗全也明白,成年契丹人很难学会文字,这项改革只针对未成年人。老牌权贵一听不需要自己学写字,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

推广汉字,势必重用契丹境内的汉人,相应的也提高了汉人的地位。耶律宗全私下里经常佩服自己,这一环套一环的一般人真想不到,朕果然睿智呐。

第三项改革,就是分南北而治了。

所谓南北,指的不是地域,而是南人(汉人)和北人(契丹人)。

汉人善于耕种和建设,而契丹是马上民族,耶律宗全不认为大家全部下马种地是个好主意。改革固然重要,民族特色也不能轻易丢弃啊。

分南北而治就十分重要了。契丹人继续骑马放牧,专门给汉人划分出一片疆域,用来开荒耕种。这听起来和先前似乎差不多,但先前只是个临时性措施,现在却是国策,意义完全不同。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汉人可以自由行动。

既然汉人和契丹人地位相同,当然不能再限制汉人的活动范围,更不能规定汉人只准耕种。若是有汉人偏偏喜欢放牧,他也有权那么做。

相应的,有喜欢种地建房子的契丹人,更应该给予鼓励——这正是耶律宗全改革的根本目的!

只有出现汉化的契丹人,以后才有可能跟随道士学本事。如果只是分南北而治,契丹人还像现在一样,全体以放牧和抢劫为生,即便忽悠来高人,估计人家也不肯收野蛮人兼强盗为徒。

至于设立南北大王,学大齐搞爵位制,这都是附带的。

听完萧峰的讲述,大臣们陷入沉思。

孙蒙对思考国家大事没兴趣,他在意的是不能被别人比下去,即使对方是契丹皇帝也不成。

“小道士,朕决定了!”孙蒙忽然叫道,“这些大内侍卫,朕要赐给你做护卫。”

秦行之糊涂了:“这话说的,他们本来就打算投靠贫道,用得着你赐给我?”

“不一样,朕的意思是,他们仍然算大内侍卫,属宫廷编制,由朝廷发饷,朕特旨赏赐他们负责护卫恨天伯。咱这可都是武林高手,人数少点,可随便一个对付十个八个契丹人很轻松,长脸呐!”

“这不合适吧?”秦行之看向文良纯。

皇帝的大内侍卫,赐给臣子做护卫,即使小道士懂得不多,也知道与礼法不合,恐怕大臣们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