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前行(第3/10页)

丘吉尔拍案而起。“不!”他大喊着,“共享——手挽手,肩并肩!”他的破烂法语是出了名的,不过这一回不可能被误解,他以夸张的手势,活灵活现地做出手挽手离开的动作。

这还没完。他激动得失去自制,接着宣布剩余的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法军目前撤出的人数那么少”,他声明,“我不能让法军进一步牺牲”。

这已远远超过单纯携手合作,史毕耶兹将军觉得情况有点过火了。几番讨论后,电文最后只表示英军将组成后卫部队,“直到撑不下去为止”。文中也授命阿布里亚尔负责整体指挥。

幸好戈特勋爵没听说首相的失控,仅是“相等人数”政策就已经很难下咽了。起码不必溯及既往,伦敦同意这条规则只适用于从今以后。尽管如此,代价恐怕仍然相当惨重。陆军总部指示他多坚持一会儿,以便帮助最大数量的法军撤离。但是要坚持多久呢?这个早上(五月三十一日),种种迹象显示德军将大举进攻菲尔讷。如果他为了拯救更多法军而支撑太久,很可能折损一整个卫兵旅。

当冷静而能干的第一师师长亚历山大将军上午八点半造访总司令部时,戈特还在思索这个问题。戈特闷闷不乐地指示他缩减兵力,因为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弟兄最后得陪着法军一起投降。至少,陆军总部的命令似乎是这个意思。

上午九点,艾登打电话过来阐述命令,他的说法想必让戈特如释重负。艾登向利斯准将说明:

昨晚发出命令,要求坚守下去以协助最大数量的盟军撤离。这项命令必须这样解释:(戈特)应该撑到手上兵力坚持不下去为止。然而,他不能试图撑过那个时间点而危害剩余部队的安全。

换句话说,为了撤离相等数量的法军而坚持下去是可取的——前提是不危害自身安全。

上午十点,戈特开开心心开车南下敦刻尔克会见阿布里亚尔上将。上将照例待在三十二号棱堡。在场的除了担任参谋的海军军官以外,还有法军的周边防线指挥官法加尔德将军,以及带领唯一一支法国部队逃离被德军围困的里尔、刚刚抵达敦刻尔克的劳伦斯将军。

戈特和阿布里亚尔的会面往往剑拔弩张。那家伙躲在三十二号棱堡,似乎永远搞不清楚状况。然而今天气氛友善。戈特传达了“相等人数”政策,表示他已经答应撤离劳伦斯的五千名弟兄。然而阿布里亚尔指出,魏刚宁可把空间留给几支机械化骑兵小队。对此,劳伦斯并未出言抗议。戈特还提议让法军共同使用东面防波堤。英国人慨然提供法国人免费使用法国港口的法国设施。尽管这个提议听来有些荒谬,阿布里亚尔世故地保持沉默。

接着,戈特和法加尔德针对各自的周边防线区域交换详尽信息——这显然是双方首次这么做。然后戈特宣布他已被下令撤离。就在这时,布朗夏尔将军出现了。他是名义上的陆军军团指挥官,最近简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戈特邀请他及劳伦斯将军一同前往英国,两人都婉拒了。正如劳伦斯所言:“我的旗帜会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后一名弟兄登船。”

大伙儿举杯道别,彼此承诺很快会在法国重逢。

回到拉帕讷后,戈特把亚历山大将军招来总司令部所在的海滨别墅。总司令做了一项重大决策:戈特本人返回英国后,将由亚历山大(而非巴克尔)接替他的工作。他自始至终没有解释换将的理由。也许他被蒙哥马里前一晚的激情抗议感动了,但是没有人认为个性淡漠的戈特,会轻易受喜怒无常的蒙蒂所影响。

无论如何,当亚历山大在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抵达时,书面命令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在技术层面上,他将解除巴克尔作为第一军团指挥官的职务,接管残破的三个师,奉命“协助法国盟友防卫敦刻尔克”。

依照巴黎决议,他将接受阿布里亚尔指挥,不过有一项重要的豁免条款:“倘若他下达的命令在你看来有可能危及英国部队,你应该立即向国王陛下的政府申诉。”

以上就是戈特一开始向作战官布里奇曼上校口述命令时所说的话。然而,他省略了一项重要指令。戈特没提到陆军总部授权投降,“以避免无谓的杀戮”。布里奇曼觉得有必要纳入这项指令,但是没敢跟长官开口。最后,他拿着伦敦原始电文的副本,用手指着相关段落,然后询问将军是否要把这段话纳入命令中。戈特同意了。到头来,他们成功避开实际说出那两个可怕的字眼:“投降。”

总司令部计划在下午六点关闭,技术上而言,戈特的命令届时才会生效。然而实际上,他们几乎马上开始行动。草草吃过午餐之后,亚历山大开车回到他的指挥部,将手底下的一个师移交给旅长负责,然后开车南下敦刻尔克,由他的参谋长摩根上校和无所不在的坦纳特陪同。下午两点,他们走进以蜡烛照明的阴森森的三十二号棱堡。这是亚历山大第一次跟阿布里亚尔上将以及法加尔德将军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