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第3/6页)

[注释]

①菉豆:即绿豆。“菉”是“绿”的通假字。见卷之七“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注⑤。下节“七夕”中“菉豆”亦如此。②江豆碢儿:“碢”即“砣”字。“江豆碢儿”即“江豆砣”,也就是江豆糕。

[译文]

这个月的应时食品,无论是在街巷路口,还是桥头、门洞、集市和店铺,到处都是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的,而且都撑着青布伞,当街支起床凳,在上面堆垛着食品。卖冰雪冷饮的只有旧宋门外两家生意最为兴盛,他们都是用银质餐具盛装,此外还有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糕、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等食品。京城里的人最看重三伏天,因为六月当中没有其他时令节日了,人们往往在风亭水榭,或者峻宇高楼中,享受着冰盘冷饮,品尝着冰凉水中浸泡的甜瓜、鲜李等瓜果,斟酒传杯,面对窗外的水面,观赏着游鱼荷花,无论远近都能听到悠扬的笙歌,人们常常通宵之后才离去。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①,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②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③、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④,奇巧面端,如捺香⑤方胜⑥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⑦。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注释]

①磨喝乐:宋元时的习俗,七夕供一土偶,取佛教中的一种神摩睺罗伽的名字,叫摩睺罗,也写作摩

罗、摩喉罗、摩侯罗、磨喝乐、魔合罗等。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一节云:“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元代有孟汉卿所撰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②直:同“值”。③(xī chì):水鸟名,形状与鸳鸯相似而身体较大,多为紫色,在水面上雌雄结对而游,或称为紫鸳鸯。④果食花样:古代风俗,用面加糖做成人形状的食品。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岁时杂记》云:“京师人以糖面为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为人物之形者,以相饷遗。”⑤捺香:一种香名,又名捺多、和罗。《宋书·范晔传》中有《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⑥方胜:两个菱形互相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图案或花样。用纸叠或者用彩线编织成这样的图案,都叫方胜。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中,红娘在《后庭花》一曲中唱道:“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这里写七夕习俗制作的方胜泛指各种方胜。⑦乞巧楼:古代风俗认为,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候,民间妇女在这天晚上穿针,称为乞巧。乞巧的习俗由来已久。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夕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结于网上,则以为得。”(喜子即蜘蛛)妇女们进行乞巧活动时搭建的棚架,称为乞巧楼。

[译文]

七月初七晚,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城西梁门外的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里,全都是卖磨喝乐的。磨喝乐是一种泥塑的小佛像。大都是用雕刻的木料加以彩绘装饰,之后装在一个有栏杆的底座上,有的用红纱碧笼子装着,有的用金银珍珠、象牙翡翠精心装饰,有的磨喝乐一对可价值数千钱。宫中及富贵之家和普通士大夫百姓等,都会买些应时物品作为陪衬。还有用黄蜡浇铸成凫雁、鸳鸯、、龟鱼等动物的形状,加以彩绘或雕刻,这些叫做“水上浮”。又在一块木板上面铺一层土,土里种上谷子,使其长出苗来,还在木板上布置小茅屋和各种花木,再制作些农家小人儿,整体呈现出一个村落的缩小景观,这叫做“谷板”。又把瓜雕刻成各种花样,这叫做“花瓜”。又用油、面加上糖蜜为原料做成咧嘴笑的娃娃头,这叫做“果食花样”。还有其他各种花样新奇的物件,如捺香、方胜等。如果买一斤这种果食,其中一定会有一对身穿盔甲模样的小人,像门神的模样,其形象逼真,却不知源自何处,这叫做“果食将军”。又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着,待其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色布条把青苗扎起来,这叫做“种生”。所有这些物件,都在街当中的彩幕或帷帐中进行出售。七夕前的三五天,车马往来不绝,身着锦绣的人们满街都是。刚采摘的还未开放的荷花苞儿,城里人善于把它做成假的双头莲,赏玩一会儿,然后提着回家去,路上的人见了深表喜爱。小孩子们都想买一片新荷叶拿在手里,以此来模仿磨喝乐的滑稽样子。小孩子们都特地换上新衣裳,竞相炫耀着自己衣服的鲜艳漂亮。到了初六、初七日的夜晚,富贵之家大都在自家庭院里搭建彩楼,叫做“乞巧楼”,在楼棚里摆上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或者让孩子们诵诗,或由女孩子呈献制作的精巧物件,同时点燃香火,依次叩拜,这叫做“乞巧”。此日,妇女们都对着新月穿针引线,还有的人把小蜘蛛放在纸盒子里,第二天打开观看,如果蜘蛛结的网又圆又正,这就叫做“得巧”了。背街小巷的人家及妓院里,通常把这些物品摆在门口,竞相夸耀着自家的富有、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