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4页)

奶奶看了我一会,又往窗外看,笑了,说:“不是树刮的风,是风把树刮得动活儿了。风一刮,树才动活儿了哪。”

我愣愣地望着窗外,一口一口从奶奶端着的杯子里喝水。奶奶也坐到亮处来,说:“瞧瞧,风把天刮得多干净。”

天。多干净。在所有东西的上头。只是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才知道那是蓝,蓝天;那是灰和红,灰色的房顶和红色的房顶;那是黑,树在冬天光是些黑色的枝条。是风把那些黑色的枝条刮得摇摆不定。我接着写道——

奶奶扶着窗台又往外看,说:“瞧瞧,把街上也刮得干净。”

奶奶说:“你妈,她下了班就从这条街上回来。”

额头和鼻尖又贴在凉凉的玻璃上。那是一条宁静的街。是一条被楼阴遮住的街。是在楼阴这不到的地方有根电线杆的街。是有个人正从太阳地里走进楼阴中去的街。那是奶奶说过妈妈要从那儿回来的街。玻璃都被我的额头和界尖焐温了。

奶奶说:“太阳沉西了,说话要下去了。”

因此后来知道哪是西,夕阳西下。远处一座楼房的顶上有一大片整整齐齐灿烂的光芒,那是妈妈就要回来的征兆,是所有年轻的母亲都必定要回来的征兆。然后是——

奶奶说:“瞧,老鸹都飞回来了。奶奶得做饭去了。”

天上全是鸟,天上全是叫声。

街上人多了,街上全是人。

我独自站在窗前。隔壁起伏着“咯咯咯……”奶奶切菜的声音,又飘转起爆葱花的香味。换一个地方,玻璃又是凉凉的。

后来苍茫了。

再后来,天上有了稀疏的星星,地上有了稀疏的灯光。

那是我的又一个生日。在那一刻我的理性出生,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感觉同理性分开;从那情景中还出生了我的盼望,我将知道我的欢愉和我的凄哀,我将知道,我为什么欢愉和我为什么凄哀。而我的另一些生日还没有到来。

我从虚无中出生世界从虚无中出现。我分分秒秒地长大世界分分秒秒地扩展。是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镶嵌进扩展着的世界之中呢?还是扩展着的世界搅拌在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之中?反正都一样,相依为命。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从想象的无限。(我猜想,那正是我的极限的换一种说法;无限是极限的一个狡猾的别名。)

就像有一架摄影机:缓缓摇过天花板,白色已经泛黄的天花板中央有一圈波纹般的雕饰,因心垂吊下一盏灯。接着下摇:墙上有一幅年画,年画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怀里都抱着鸽子;见过那幅画的人都会记起,它的标题是“我们热爱和平”。再横摇:无声地摇过那幅年画,摇过明净的窗,洁白的窗纸和印花的窗帘,窗台上一盆无花的绿叶,再摇过一面空白的墙,便见一张红漆长桌和两只红漆方凳,桌上有一架老座钟,“嘀哒、嘀哒、嘀哒”,声音很轻,但很有弹力,“嘀哒、嘀哒、当——”,最后一下声音很厚,余音悠长。推进:推向那架老座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的一圈罗马数字,和一长一短两支镂花的指针,镜头在那儿停留也许是一会儿也许是很久;不必考虑到底是几点,两支镂花的指针可以在任何位置。无所谓,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所谓,不可能记得清了。画面淡出。

据历史记载,有过一场“镇反”运动。可能就是那年。

据历史记载,在朝鲜发生过一场战争。可能就是那几年中的一年。

我记得,那时候奶奶总在学唱一支歌:“嘿啦啦啦一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历史在我以外的世界,正不停顿地走着。

另一幅画面淡入:半开着的屋门,露出一隙屋外的世界,明媚诱人。然后,如同镜头拉开:棋盘一般的青砖地,一方一方地铺开铺向远处的屋门,从那儿从半开的门中,倒下来一长条界线分明的阳光,平展展地躺倒在方砖地上。如同摄影机向前移动,朝着屋门,很不平稳地向前移动:青砖地摇摇晃晃地后撤。忽然那条阳光中进来一个影子进来一个声音,奶奶或者妈妈的声音:“慢点儿慢点儿,哎一对啦,慢一点儿。”很不平稳但是继续前移,慢一点儿或者一点儿也不慢,越过那条齐整的阳光,门完全敞开时阳光变宽了,越过门槛,下了台阶,停住。镜头猛地摇起来:猛地满目令人眩晕的灿烂。然后仿佛调整了光圈,眼前慢慢地清晰了,待景物慢慢清晰了却似另一个世界,一个新的全世界,比原来的全世界大了很多倍的又一个全世界。向东横摇一周,再向西横摇一周:还是那些房屋,走廊、门窗、柱梁、屋檐,都还是那么安静着呆在那里,却似跟原来看到的不尽相同。现在不是从玻璃后面看它的一幅画面,现在是置身其中,阳光温暖地包围着,流动的空气紧贴着你的周身徐徐地碰着你的皮肤,带着花木的芬芳,带着泥土的湿润,带着太阳照射下的砖墙和石阶的热味儿,带着阴凉的屋檐下和走廊上古老的气息,世界就变了样子。那是不是又一个生日呢?摇向天,天是那么深而且那么大,天上有盛开的花朵;摇向地,地原来并不一定都是青砖铺成的呀,地上有谢落的花瓣。可能是暮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