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与莱姆罗甘进一步交恶(第6/8页)

“是的,先生。苏拉杰妈妈也说,纳拉亚去了图纳普纳,告诉那里的人,只要稍微练习一下,他就能做得和您一样好。”

打嗝大婶说:“这里的印度人就是这样,他们看不得别人过得比他们好。”

“我不担心。”格涅沙说。

他是真的不担心。但是,《印度人》上写的有些事情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把格涅沙说成“上帝的生意人”,这些指控在那些不知道真相的人中间传来传去。

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生意头脑,甚至可以说是痛恨做生意。开出租车公司是莉拉的主意,餐馆也是。不过那个餐馆也不完全是为了赚钱。来格涅沙这里看病的人得排很长时间的队,给这些人提供食物也就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莉拉在房子旁搭了一个大竹棚卖吃的。泉水村这么偏远,运吃的进来当然很不容易,她当然就会多收几个钱。

人们对毕哈利的商店也颇有微词。

要理解这件事——有些人称它为丑闻——首先要搞清楚,格涅沙的大多数客户之前数年遇到的都是些冒牌通灵师,他们惯用的手法无非是要求人们焚烧樟脑、酥油、糖和米,或者杀鸡宰羊来供奉神灵。格涅沙不屑用这些愚昧的老办法,但他很快发现,他的客户愿意这样做,特别是那些妇女非常喜欢这样做。为了顺应这些客户的习惯,他只能要求他们每天用这些东西来供奉两到三次。人们常常备好这些东西,恳求他,有时候甚至是付钱请他代为供奉。

所以,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毕哈利跑来说这样一番话的时候,他并不感到吃惊:“先生,有时候我和苏拉杰妈妈有点担心,担心那些人带来的供品。她们都是穷人,不知道自己买的东西是好是坏,干不干净。而且我知道有很多不守规矩的店家故意给他们不好的东西呢。”

莉拉说:“是啊,苏拉杰妈妈也一直这样跟我说,为我们担心呢。”

格涅沙微笑道:“苏拉杰妈妈现在担心的事情还真多。”

“是的,先生。我知道您懂我的意思。那些可怜的人没有受过您所受的教育,所以应该帮助他们从可靠的店家买到好东西。”

莉拉说:“我觉得,那些可怜的人如果在我们泉水村就能买到合适的东西,他们会很感激的。”

“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去开个店呢?”

“那样就太不像话了,毕哈利。大家会觉得我们在骗他们。为什么不用你的店呢?苏拉杰妈妈告诉我,你们不介意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实际上,我觉得你们俩是处理这个事情的最佳人选。再说,这些日子我已经累得快不行了。”

“你活干得太多了,莉拉。你干吗不休息休息呢?”

格涅沙接口道:“你来帮我处理这个事情吧,毕哈利。”

就这样,客人们开始只从毕哈利的商店购买供品。“那里的东西可不便宜,”格涅沙告诉他们,“但它是特立尼达唯一一个能确保你买到真材实料的地方。”

毕哈利的店铺卖出的每一件东西几乎都到了格涅沙家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来供奉的。“就算是这样,很多好东西也都浪费了。”格涅沙说。因此,莉拉就把剩下的用在她的餐厅里。

“我想给那些可怜的人最好的东西。”她说。

※※※

泉水村发达了。市政工程部门意识到了它的存在,翻修了原来的路面,使其平坦了许多。他们还给这个村子通了自来水,装上了第一个公共水龙头。水龙头就装在毕哈利店铺的斜对面,那里马上成了村里妇女们聚集的场所,光着身子的小男孩们也喜欢在水边追逐打闹。

毕哈利发达了。苏拉杰被送到圣费尔南多的奈帕尼玛大学寄宿。苏拉杰妈妈生了第四个孩子,并告诉莉拉她准备翻新店铺。

格涅沙发达了。他拆掉了老房子,暂时在餐厅里接待他的客户,在原来老房子的地方盖起了一幢两层楼房。泉水村从未出现过这样宏伟的建筑。楼房的外墙用的是钢筋水泥,当地人都在传说这幢楼有一百多扇窗户,如果总督知道就麻烦了,因为只有总督府才能有一百扇窗户。格涅沙还请了一个来自英属圭亚那的印度建筑师,盖了一座印度式的寺庙。为了收回修庙花的钱,格涅沙开始收门票。他还从圣费尔南多请了一个专业写招牌的人,重新做了一块格涅沙,通灵师的招牌。在新招牌的上方,他用印地语写道:愿平和的心与你们同在。这行字的下面是英语写的:除周末外,随时可在此获得精神的慰藉。若为求财,恕不奉陪。

莉拉变得越来越优雅。她常常去圣费尔南多拜访苏敏特拉,顺便购物,买回许多昂贵的纱丽和首饰。但最重要的变化是她的英语。她开始用一种独特的口音说话,使得原来粗声粗气的元音变得柔软。她的语法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包括了很多她自己想出来的将来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