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第2/2页)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脱衣舞的关系是施虐与受虐的关系,那么,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这种施虐与受虐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教育仪式所要达到的效果。脱衣舞下意识地教导那些寻求并接受挫折的观众,这种生产资源并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但是,如果说从社会学的角度,它引入了一个无可否认的社会等级(或者阶级,如果愿意的话),那么形而上学地看,脱衣舞引导观众把他能够信手拈来的快乐跟那些从本质上他绝不可能获得的快乐进行对比:把现实跟理想做对比,把他的女人跟理想中的女人、他的性经验跟完美的性、他拥有的裸体跟他永远不可能知道的超级女神的裸体进行比较。随后,他不得不回到洞穴中去,满足于顾影自怜:这些才是社会准许他所拥有的。因此,在潜意识的合成作用下,脱衣舞将柏拉图式的纯精神状态还原给了被压迫和外力支配的社会现实。

脱衣舞观众相信控制政治生活的指令的按钮并不属于他,他的经验模式是由一些他无法变更的想法所决定,这样一来,在体验过宣泄仪式,明白他在现存秩序中的牢固地位后,他才能安心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接受日常的责任;在那些不如“疯马”那么苦行僧似的地方(禅宗和尚的寺院,通向完美的最后阶段),还允许他带走在那儿看到的形象,用他的虔诚和孤独所引发的种种邪恶手段,来告慰他的人生困境。

1960年

[1] 阿尔伯特·莫拉维亚(1907—1990),是Alberto Pincherle之笔名,意大利记者、作家,20世纪意大利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描写人世间关系冷漠、缺乏爱情内容的性生活和其他一些当代问题而闻名于世。《愁闷》是他1960年的一部作品,1964年被拍成电影。

[2] 原文为意大利文。

[3] 原文为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