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清君侧(第2/2页)

唐王怎会不明白黎和安的意思,这史书向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是还是有些犹豫道:“父皇是这天下之主,到底是师出无名。”虽说史书由胜利者书写,但是向前唐的玄武门之变,那也是唐太宗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黎和安听了此话后大喜,他知道唐王这是同意了,直接进言道:“如今太子蛊惑圣心,意图谋害圣上,殿下这是在清君侧。”

“这倒是个好主意。”唐王听后点头,然后直接道:“和安觉得我们何时举事,清君侧比较好?”

“臣认为此事宜早不宜迟,如今陛下和太子都还没有防备,此时是举事的大好局势。若是过段时间,陛下和太子对殿下有了防备或是殿下手中的兵权被陛下夺去,到时候就算是殿下想要举事,恐怕也不行了。”黎和安再次劝道。

“你说得对,此时确实是个好时机,谁都不会想到本王会有此打算。”唐王想了想拍板道:“此事关系重大,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我们尽快商议好,随后本王便给陶天辅写信,请他领兵出临安来京都。”

黎和安听到唐王的话,从内心发出笑声。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了,他来唐王手下的目的,一是收拢官员为自己所用,二便是让唐王谋反登基,只要唐王登基,京中守备是他的老丈人,而陶天辅也早已归顺于他,唐王手下的不少臣子都是自己的,到时候他就可以架空唐王,独揽朝政,然后再替自己父王平反,恢复身份,最后借助先帝的圣旨坐上那个位子。

眼见最艰难的地方已经完成了大半,黎和安高兴极了。和唐王之间的商议起事来,比往常都积极了几分。

随后黎和安留在唐王府中过了两天三夜,京中旁人也不觉得稀奇。黎和安是唐王的天赋,唐王一有决断不了的事情就会找黎和安,也经常留黎和安在府中留宿,这并不稀奇。只是一连留两天也是少见,不过众人觉得唐王长子刚被天正帝处罚,自己手下的两员重臣也都被天正帝撤职或者调离,如此糟糕的境遇,多和黎和安参谋也是正常。

两日后,一人从唐王府出来直奔安临城而去。更让人不知道的是,在此人身后还有一人紧随其后,秘密跟踪。

比起唐王在谋划的大事,陆若华此时正拿着晋阳公主写的文章在和天正帝一起品评。

“静徳觉得晋阳的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天正帝拿着手中的文章,看着上面的字铁画银钩,行云流水,感慨道:“她这手楷书倒是得了你的真传。”

“陛下过奖,臣也就一手字勉强能拿得出手。”陆若华笑笑道。

“你倒是过谦了,朕若记得没错,你似乎会五种字体,楷隶行草篆你都会,这点上晋阳若是想要赶上你恐怕还早呢。”天正帝捋着胡须道。他记得晋阳只楷书和行书拿得出手。

“那都是小时候不懂事,张扬,觉得会的字体多了便比旁人厉害了。知道游学长了见识后,臣才明白何为书法大家。”所谓书法大家是能够将一种字体写到极致,写出自己的风骨。

“公主在书法上天赋不高,但是勤奋刻苦,倒比当年的臣沉稳多了。”陆若华赞道。晋阳公主聪慧,但是唯独在书法上天分不高。

“那孩子确实刻苦。”天正帝想到了自己在皇后那看到晋阳公主经常练字的场景,随后又看着桌子上的文章感慨道:“除了刻苦,这还是还是个聪慧的。”

“公主聪慧机敏,但是叫臣说,这还不是最难得的。”陆若华笑着道。

“哦?”天正帝闻言露出了感兴趣的样子。

“臣觉得公主最难得的是对朝政的敏感以及一片爱民之心。”陆若华答道。

天正帝听后看着桌子上的文章,感叹道:“是啊,这文中说‘教化之道,意在民心,民心同,则其之土地尽归大燕’。”要知道这才是陆若华提出教化之道的根本所在,也是他同意施行此方案的根本所在,他要得可不就是这些蛮夷之民的民心都和大燕百姓等同,到时候,这些民心所在之地,一定会成为大燕的领土。

而就这样一点,他的许多朝臣都看不明白的问题,竟然被他孙女看出来了。至于这其中又没有陆若华帮忙,他是知道的。这篇文章他是让人看着孙女写得,写完后他也是第一个看得。

“还有后面这句,‘郡县者,朝廷之统辖也。改国为郡,郡守者先为旧国之主世袭,日后再行更换,可保此策推行。’这个方法可是你昨天才回禀给朕的,晋阳不愧是你交出来的徒弟,连思路都和你一样。”若不是他知道这文章不可能是陆若华交晋阳写得,不然他真的以为陆若华事先跟晋阳讲了这其中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