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过年了(中)(第4/5页)

许鹿希对于这个闹腾的小孩并不反感,只见她笑吟吟的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小朋友,你会包饺子吗?”

小男孩胸口一挺:

“会!”

“这么厉害呀,那你能吃几个?”

小男孩这次思考的时间长了一点儿,只见他把手指抵在下巴的位置上考虑了一会儿:

“二十五……不,五十个!”

听到五十这个数字,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友善的笑声。

要知道。

这次基地准备的可是标准的大饺子皮,一位成年人能吃四十个都算多了。

一个年仅十多岁的小男孩胃口再大,也不可能吃下五十个这么多。

此时他之所以报出这么个数字,一来可能是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而来则是因为太久没吃过饺子……或者说吃过肉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小男孩。

根据徐云和李觉等人的猜测。

估摸着今晚还会有不少人偷偷的把饺子装一些带回家,等接下来几天慢慢吃。

如今的金银滩温度长期都在零下,找个阴凉的地方弄个冰堆,饺子放上一个礼拜都未必会变质。

不过徐云并没有制止这种想法的冲动,他之前之所以搞了肉量的算计,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敞开肚皮吃上顿爽的。

这里的所谓【爽】字,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被偷偷带走的情况。

随后许鹿希等人员工家属一个个将搪瓷盆摆放到了桌上,同时每张桌子还留下了可以操作的空间。

实在放不下的盆子则被暂时安置到了地上,反正有透明塑料膜做保护,倒是不用过多担心卫生问题。

做好了这些步骤之后。

许鹿希与王淦昌的妻子吴月琴便自觉做起了一众家属的头儿,按照分工开始包起了饺子。

其中许鹿希负责的是擀饺子皮。

也不知道是不是长期从事解剖工作积累的经验,许鹿希在擀饺子皮的时候双手稳的简直像是拿着手术刀:

只见她一手拿擀面杖,横擀一下、竖擀一下,然后转动着皮擀,转眼间就擀好了一个又大又均匀的饺子皮。

见此情形。

年纪比她大了二十多岁的吴月琴眼中顿时闪过了一丝意外:

“小许,你这手艺够精湛的,经常自己做饺子?”

不同于陆光达和王淦昌的老交情,吴月琴与许鹿希并不是相熟之人,二者甚至在“出身”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吴月琴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和王淦昌结婚的时候只有16岁。

至于王淦昌嘛……

13岁。

没错。

王淦昌结婚的时候只有13岁。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常熟县支塘镇一个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家中日子还算殷实。

不幸的是。

在他4岁丧父,9岁那年丧了母。

抚养王淦昌的任务落在在外谋生的两个哥哥肩上,外婆始终觉得家中应该有个女人来照应他,就给他相了一门亲。

至于包办婚姻的对象,便是邻乡女子吴月琴。

等到王淦昌考取水木大学的时候,他便已经有了女儿王慧民。

接着王淦昌去了德国留学,回国后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他携妻子来到浙大教书。

再后来由于抗战局势问题,浙大迁往了后方。

王淦昌在途中染上肺结核,薪水也停发数月,一家七口日子甚是艰辛。

当时正是靠着吴月琴一边在荒坡边开垦菜地,一边养了一群鸡和三只奶羊,方才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用度。

因此对于吴月琴来说,包饺子属于一项很熟练的家庭主妇技巧。

结果没想到……

出生自书香门第、理论上应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许鹿希,居然能这么熟练的擀出一手饺子皮?

这显然有些出乎吴月琴的预料。

听到吴月琴惊讶的语气,许鹿希只是轻轻将一根发丝捋到耳后,淡淡的笑了笑:

“稼先……光达他很喜欢吃饺子,他说当年在还海对面留学的几年里,最想吃的就是猪肉大葱馅的饺子。”

“后来回国的第一时间,他就找了家馆子吃了个够。”

“几年前他说有事要忙,一出门就是半年一年,虽然不知道他具体的任务,但我多少也猜到了和国家有关。”

“我这人学的是解剖学,在科研方面帮不上大忙,所以我就找了个师傅,和她学了手包饺子的技术。”

“这样等光达下次回来,我好歹能亲手给他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至少……分担点他的压力。”

说罢。

许鹿希飞快的抹了把眼角,也不管眼周沾上了些许面粉:

“……说的有点多了,让吴姐你见笑了。”

吴月琴却没有丝毫嘲笑许鹿希的想法,而是伸手握住了许鹿希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