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炸药迭代的可能(下)(第2/4页)

“接着胺与醛、酮的脱水反应,首先生成一甲醇胺,然后在酸或碱催化下进一步脱水可以生成亚胺……”

“但由于硝基胺含有两个不同反应活性的氮,所以从反应方程来看,硝基胺与甲醛的反应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硝基胺上的N1作为亲核中心……”

看着洋洋洒洒在纸上写着推导过程的于永忠,徐云的心中也忍不住冒出了一股感慨。

真不愧是兔子们在炸药领域的顶尖大佬啊……

自己只不过将制备工艺以及分子结构简单的提点了一下,于永忠居然就能想到如此深入的层次。

要知道。

这年头醛胺缩合反应,还是化学领域中一个战争迷雾很厚重的区域。

毕竟它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微观反应,目前的理论和技术都远未深及,整个概念被完全摸透还要好几年呢。

例如说碳碳键,又例如α-氢结合等等……

虽然徐云对于现场的诸多前辈都相当尊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于永忠的能力确实要比王原等人高一些。

如今于永忠没能成为某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很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年龄问题——如今他才满27岁呢。

221基地内虽然没有多少论资排辈的腌臜事儿,但大家潜意识里项目负责人的年龄都不能太小。

俗话说得好。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嘛,这种观念在后世也很常见。

例如大家去医院看医生或者给孩子选老师,基本上很少人会去选年轻人——经验和年龄在大多数时候确实是对等的。

所以一般来说。

除非是像徐云这种靠着一次次表现说服了所有人的少见个例,否则大多数人都很难在20多岁就直接成为某个项目的负责人——尤其是炸药研制这种关键课题上。

不过以吴永忠的能力,出头应该也都是迟早的事儿了。

想到这里。

徐云便将心绪又拉回了现实,准备等于永忠推导完毕后将CL20这话题收个话尾。

毕竟该说的信息他差不多都说完了,剩下的主要是王原于永忠他们研发组的任务,他也帮不上太多的忙。

从于永忠的推导过程来看,他应该要不了多久就能结束。

然而就在徐云等待之际。

做着纸面推导的于永忠忽然笔尖一顿,嘴里发出了一声轻咦:

“咦?”

此时观察室内众人的注意力都在于永忠身上,眼见他面露异色,老郭便忍不住问道:

“永忠同志,出什么事了吗?”

“……”

于永忠沉默片刻,将钢笔的末端抵在自己的下巴上,轻轻摇起了头:

“是出了点状况,不过不是什么推导环节上的问题,只是我个人感觉有些地方好像有些奇怪……”

徐云顿时一怔。

奇怪?

这是啥意思?

不过徐云还来不及开口,于永忠便又重新抽出了一张纸,自顾自的写了起来:

“韩立同志,按照你的说法,CL20这种炸药应该是标准的三维结构,对吧?”

徐云点了点头。

这是他很早之前就提过的信息,也是CL20与前三代炸药最本质的区别。

于永忠见状又刷刷写道:

“三维结构,也就是它的结构式肯定不同于我们现有的四元环,应该是未被定义的五元环或者六元环。”

“那么分子中的6个硝基相对于五元环和六元环可有不同的空间取向,晶格的堆积方式和单位晶胞内的分子数也不同,所以可能的晶型应该是……”

“24种。”

唰——

于永忠很快在算纸上写下了几个构型。

环化反应这个概念要在1973年才会被R.B.伍德沃德提出,但三元环和四元环的雏形在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只是目前化学界对于三元环和四元环的环了解相对有限,认知最深的物质便是环丙烷——而这玩意儿在环化结构中只能算是入门中的入门。

不过另一方面。

虽然对于三四元环的认知不深。

但这并不妨碍于永忠做出CL20是五元环甚至六元环结构的猜测。

这属于逻辑性的问题——因为四元环是撑不起立体结构的。

就像曲率引擎使用的燃料必然不可能是煤一样,只有五元环才可能支撑起立体的三维构型。

当然了。

上面这句话是以这个时代的认知说的。

如果按后世的知识体系来看,四元环并不都是平面结构——因为键角张力并不是唯一的张力来源。

例如环丁烷和环戊烷就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是信封式和半椅式构型,此处便不多赘述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韩顾问,我有个可能有点天马行空的想法……”

随后于永忠将这张算纸推到了徐云面前,斟酌着对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