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气化三氢(第3/8页)

另一种是聚变,就是两个轻核聚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重核。

进行核裂变的是原子弹,进行核聚变的是氢弹。

所谓所谓“轻核”呢,指的就是核子数小的原子核,例如氕、氘、氚、氦等原子核都是轻核。

因此氢弹的研究小组便叫做轻核组,全名为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

轻核组的实际成立时间可以追溯到去年,黄祖洽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刘宪辉和萨本豪还有何祚庥等人。

不过去年成立的这个轻核组只是一个空壳子……或者说预先腾出来的位置。

整个轻核组从组员到黄祖洽这个组长,平时研究的都是原子弹相关的核裂变理论。

但基地的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空置而言,国家对于氢弹的重视程度丝毫不比原子弹更低。

果不其然。

在今天的这次欢迎会上,李觉便抛出了组建轻核组这个重磅消息。

随后李觉从桌上拿起了一份文件,将其翻开一页,正色道:

“好了,诸位请先安静,现在由我宣读相关文件。”

“根据二机部以及‘家里’的讨论、筛选,现责成221基地即日起正式成立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

“轻核组将承担起氢弹理论的相关研究,拟定全组成员数量91人,组长由黄祖洽同志担任。”

李觉话音刚落。

徐云左手边三个身位的椅子上,便迅速站起了一位三十多岁、头发极其稀疏的圆脸男子。

此人正是黄祖洽。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有部电视剧叫做《功勋》,叙述的正是国家各个阶段的重大项目和功勋人物。

在关于原子弹研发的情节中,有个角色叫做陆杰。

陆杰这个角色属于捏合型的角色,其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但最主要的原型便是黄祖洽。

六年前。

钱秉穹率领近40人的“热工实习团”赴毛熊学习,黄祖洽便是反应堆组的成员之一。

结果学习期间,黄祖洽在对方设计方案中发现了一个问题:

毛熊专家的计算是该反应堆需要63根铀棒才能达到临界大小,而他计算的是56根。

反应堆如果超临界,将会引发事故。

经过反复测算,最后双方判定黄祖洽的数据才是对的。

三年前实际建堆时,兔子们果然只用了56根铀棒,后来的临界启动实验结果也证明,黄祖洽是正确的。

除此以外。

黄祖洽在整个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贡献了很多成果,是氢弹研发的重要带头人之一。

例如在氢弹理论攻关中,彭梦熊便给出了三个模型分别让周光召,黄祖洽,于敏去计算。

虽然黄祖洽研究的挡光模型最后被证明无法在技术上落实,但他产出的有关氢分子激发态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却给于敏的后续研究带了很重要的帮助。

只是遗憾的是。

黄祖洽最终得到的荣誉却并不算高。

原九院理论部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中的四位物理学家,除他之外的三人都算是功成名就:

陆光达担任了九院院长,周光召担任了中科院院长,于敏担任了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且都列名“两弹一星”元勋。

唯独黄祖洽既没有获得勋章,也没有担任重要职务,而是在晚年选择了去北师大教书,也是令人感到惋惜。

随后台下众人很给面子的为黄祖洽鼓起了掌,也算是对他正式负担起氢弹理论研究进行了恭贺。

待掌声稍歇。

李觉便继续宣读起了其他任命:

“根据组织安排,轻核组内部将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方向,分成四个课题小组。”

“一组小组长由周光召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二维流体力学、极化核子反应的相关理论推导。”

“二组小组长由何祚庥同志担任,负责β粒子的相关推导。”

“三组小组长由于敏同志担任,负责构型以及唯一态粒子的计算设计。”

“四组小组长由胡华琛同志担任,负责高爆和散射方面的推导。”

与之前的黄祖洽一样。

在李觉说完之后,现场也站起了四位年龄不一的成员,三男一女。

其中最靠近上首的便是周光召,赫赫有名的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早先曾经提及过。

在整个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

兔子们一共发现了11处海对面以及毛熊的错误,其中最重要、足以动摇核工程基石的错误一共有两处。

一是中子运输方程,二便是周光召发现的有关次级中子能量分布和角度分布的错误。

并且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来看,这个错误并不是毛熊故意给错的数据,而是毛熊核武器第一人萨哈罗夫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