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真给跪了(第2/5页)

这是半弹道再入的一种特例,适用于高速再入稠密大气层。

至于目的……

自然就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过载和加热。

上辈子是吴刚的同学应该知道。

地月的距离其实很远。

当探测器从月球返回的时候,几乎是在垂直向着地球做自由落体。

重力会不断加速探测器,最终会把它加速到10.9KM/S的速度。

这个速度之快,比第二宇宙速度只差了300M/S。

太空中没有阻力,这意味着飞行过程中你不用开着引擎,但你也没处踩刹车。

任何人为的速度改变,都需要人工施加外力。

等飞到了目的地。

如果你不想硬着陆……也就是撞上去,就必须改变速度甚至方位。

对于月球,落地的时候还可以用火箭强行消力。

毕竟它引力小、速度慢嘛。

可是对于地球这么大引力的物体,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

原因很简单。

化学火箭能提供的速度改变量,主要取决于燃料的多少。

想增加速度改变量,就必须增加燃料。

但这样一来。

且不论嫦娥五号的燃烧室够不够存放燃料,光是发射嫦娥五号的运载火箭就要增大数倍——根据之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可以看出,随着速度改变量的增加,火箭质量会指数倍地提升。

因此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行的。

最终经过各方面讨论。

设计组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回归方案:

如果能把进入大气层的位置精确控制在一个叫“再入走廊”的范围内,那么大气密度可以对回归舱进行减速。

也就是回归舱进入到大气层约60公里后,会在底部形成一个弓形激波。

这个激波会将返回器再次弹出大气层,而后进行二次再入。

如此一来。

返回器的速度就会降低40%以上。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钱老爷子乘波体的具现。

因此在刚才。

听到钱五师的询问后,徐云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嫦娥五号返回器和‘诛仙剑’导弹的起始条件其实非常类似:

它们都是竖直下落。

只是一个高度高一个高度低罢了。

所以若是能对‘诛仙剑’导弹的发射位置进行一定优化,让它的弹头不要竖直朝下,而是略微倾斜……

同时再对弹体进行一些气动结构上的设计,说不定就能通过激波达到一种效果:

弹体在下落过程中在自身构造的引导下,不断开始发生水平的偏移。

最终从最开始的【╲】变成【→】,整个过程却不消耗任何推进剂,并且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动能。

等到接近U2的时候,推进剂燃烧加速,导弹正中红心!(注:这是我找了二炮装备研究院一个朋友想出来的方案,不是我本人想出来的哈,我没那脑子……)

当然了。

这只是徐云以一个外行人角度想出的画面,他并不了解这在导弹设计中是否存在难度。

万一这灵感在导弹研制领域和五彩斑斓的黑是一个概念……

那么徐云保不齐就要准备喝驴毛汤了。

不过目前看来……

似乎情况没他想象的那么糟糕?

至少钱五师的目光没往角落的那把扫帚上瞟……

过了大概有好一会儿。

钱五师方才眨了眨眼,将目光收回了现实。

只见他先是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了徐云一番,又走到徐云身边,伸手在徐云的天灵盖周围按了几下。

发现掀不开后,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

徐云:

“?????”

又过了几秒钟。

钱五师方才徐徐开口道:

“韩立同志,不瞒你说,我真想看看你这脑子是怎么长出来的。”

“利用激波和发射角进行气动优化,这可真是太……”

钱五师隐隐做了个‘骚’字的口型。

不过到了最后,他还是换成了几个更加平和的字眼:

“太天马行空了……”

见此情形。

徐云不由心中一喜,试探着对钱五师问道:

“钱主任,所以……我的这个想法其实是可行的?”

钱五师闻言收敛了脸上的感慨,沉吟片刻,认真说道:

“韩立同志,你的想法很奇特,但具体是否可行……只能说有一定的概率。”

“毕竟激波的常见条件是超音速,而三万米的导弹以一定倾角落下后想要达到超音速其实很困难——毕竟U2的位置并不是在地面,而是在万米甚至接近两万米的高度。”

“当然了,高亚音速也能产生区部激波,但这种结构曲线我们却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参考。”

“所以我只能说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否可以在短期内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