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无巧不成书(第4/5页)

根据毛熊公开的信息。

U2侦查机上有着三台侦测雷达,发现火控雷达信号后,可以在30秒内便迅速拔升高度。

毛熊之所以可以打下那架U2,真正的核心原因其实并不是单纯靠着技术,而是因为一个老六的存在:

他们的情报机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侦知,白沙瓦是U2高空侦察机的主要基地之一。

于是他们派了一个叫彼得的特工,以勤杂工的身份进入了白沙瓦空军基地。

彼得对停机坪上的U2高空侦察机动了手脚,使其实际飞行高度与显示的高度不一致,最终才让毛熊顺利击落了U2。

可问题是这年头的兔子压根没办法做到这事儿,倒是大陆内的敌特压力更加巨大。

因此在叶笃正看来。

徐云的这个所谓方案,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如果不是考虑到徐云的贡献。

叶笃正甚至想无聊的挥一挥手,说一声散了散了。

他身边的钱秉穹看起来也有些失望,毕竟徐云的这个方案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

而就在叶笃正打算讲些场面话收尾的时候,徐云却开口了:

“你说错了,叶主任,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件事。”

叶笃正顿时错愕的抬起头,看向了徐云。

只见徐云此时像是在回应叶笃正质问的动作似的,先是竖起了左手的一根食指:

“第一个问题,没错,目前我们的战斗机也好民航客机也罢,确实都没法飞抵平流层。”

“但是叶主任,你恐怕忘了,我们其实存在另一种很原始的工具,具备做到这一步的可能。”

叶笃正眨了眨眼,下意识问道:

“什么工具?”

徐云闻言转过头,指了指被方钟缠在食指上把玩着的气球,说道:

“气球,或者说……飞艇。”

叶笃正声音拔高了几分:

“飞艇?”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又做了个量身高的手势,解释道:

“叶主任,您是气象专家,所以应该对海拔和气压的关系并不陌生。”

“一般来说,在海拔30KM的区域,大气压约为10hpa,真空容器每平米受到的大气压大约为0.10吨,也就是100公斤。”

“如果充满氦气浮力,那么它的内外压力差还会变小,对材质的要求会更进一步降低。”

“所以如果设计好翼型升力并且选好材料,我认为飞艇完全有可能上升到平流层的高度。”

徐云的语气非常笃定。

因为上辈子在读书那会儿,他就曾经参加过首届“飞航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并且还得到过不错的名次。

这种设计大赛可不是画个图或者建个模那么简单,需要设计出具体的原理、材料甚至模拟出升力轨道才行。

最后还要经历过黄瑞松院士、刘永才院士、黄文虎院士、李椿萱院士四位工程院院士的指导点评,才能公布最终的名次。

后来科大还将徐云他们的飞艇图纸具现成了实物,顺利在平流层停滞了三天。

“……”

随后叶笃正思索片刻,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我再问个问题啊——你预想的囊体材料是什么?”

虽然叶笃正不是飞行器设计的专家,但气象气球之类的设备他倒是接触过不少。

俗话说得好。

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嘛。

动力结构啥的叶笃正不了解,不过材质方面他倒是勉强可以做个判断——要是普通的材质,肯定没法承受平流层的压力差。

“囊体材料么……”

徐云回忆了一会儿,很快说道:

“囊体材料必须具备质轻、高强度、高导热以及高韧性的特性,所以肯定需要聚脂纤维和涤纶。”

“另外还最少还需要氟薄膜铝层进行导热——这些以国内的现有工业水平应该都可以生产,但剩下的编织式载荷承载层要求就比较高了。”

“它需要一种足够细微且牢固的小孔薄膜进行气体交换,材质能够耐高压,孔径最好能达到微米级,而且数量最少要上百张……”

“当然了,如果没有这种材料,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想想其他办法……”

提及编织式载荷承载层。

徐云的眉头便不由微微蹙了起来。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玩意儿是平流层飞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命门。

飞艇能否按计划上升到对应区域,能否不被压力差破坏结构,很大部分就要依靠这种材料。

所以别看他嘴上说可以想其他办法,实际上要是这玩意儿不符合标准,后续的很多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但没办法。

如果在这一步就说自己无能为力,那么徐云接下来的计划就将彻底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