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永乐大典》……现世!!!(下)(第3/4页)

“翁伯伯,您这是在……”

翁同转头看了他一眼,用手指着自己腰间的一块数显屏解释道:

“这是气密检测装置,边上一圈都是高敏度的感应器,可以检测双面的空气流通量。”

“如果哪个区域的流通数字高于0.07P……也就是常态迎风面的数值,就说明那儿存在空隙。”

“如此一来,我们就必须要及时把空气缝隙给填补上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

徐云这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后看了眼周围一圈,又问道:

“那么翁伯伯,后殿什么时候才会打开?”

虽然目前帝棺里的嘉靖遗体大概率已经变成了枯骨,但棺木中的‘仙丹’‘帝冠’以及嘉靖的羽衣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如果不开永陵那还好说。

可眼下既然永陵已开、后殿已经被搬运到了地面,这些东西就肯定得取出来了。

“开殿么……”

翁同闻言停下了手中动作,拍了拍后殿的侧壁,对徐云说道:

“虽然后殿里头的文物不算多,但考虑到咱们现在的露天条件……最少也要等铜殿挖上来以后再开吧。”

“毕竟外部的压力很大,一旦出现文物破损,估计很多一直没出声的喷子就要冒头了。”

“况且咱们要做的确实是保护性挖掘,开嘉靖的坟就有点对不住人家了,人家的尸骨无论如何总得保护好吧?”

徐云想了想,似乎是这个道理。

由于专业壁垒的缘故,他个人并不太清楚文物防腐的相关流程。

但根据他之前看到的不少信息,很多文物在出土后氧化的速度普遍非常迅速——虽然不至于眨个眼就化作飞灰,但基本上都在1-3分钟内就会出现严重的外形问题。

因此如何保证帝棺、帝棺内部的‘仙丹’、帝冠乃至嘉靖和四位皇后的遗体不会破坏,这些都是需要谨慎讨论的环节。

或许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翁同他们已经讨论好了具体方案,但多半看起来都不是露天情况下就能搞定的低技术行为。

想通了这些。

徐云便乖巧的收声,在一旁看起了翁同等人的检测。

也不知道是不是运气使然。

嘉靖棺木所在的后殿并没有出现结构上的问题,墓室内部的大理石贴合的非常紧密,比之前的定陵甚至都要好上许多。

对此有工程师认为这和后殿的拱形结构有一定关系,毕竟拱形结构是知名的压弯构件,结构相当稳定。

在积水没有完全封顶的时候,整座后殿其实就相当于拱桥的桥底。

所以后殿没出现结构破损倒也不难理解。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

后殿的泥土层完全清理完毕。

整座建筑在工作人员的协作下,被用另一种气密性较强的发泡硅胶材料给封上了口。

做完这些。

徐云便再次跟着翁同等人返回了基坑底部。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记得。

在之前挖掘后殿的过程中,后面的左、右、后三面都是直接被挖掘到底部的。

因此当后殿被起重机吊起来后。

基坑无需再拓展空间,挖掘机便可以直接落位在左、右、后三个面的空地上,开始向下挖掘。

加之青铜殿的底面积只有六十多平米,和一间高中教室差不多大,因此整个挖掘进度还是很快的。

短短两个小时不到。

挖掘机的挖斗便顺利挖到了铜殿的上方半米处。

到了这一步。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很简单了。

张子昂等人进行了一轮与后殿完全一样的复刻——先是对四个侧面进行机挖,铜殿上方则进行人工挖掘。

虽然精力上已经有些疲乏,但徐云还是坚持着做起了人工队的一员。

毕竟人生就是要有仪式感嘛。

比起后殿的土层,铜殿所在区域的土壤明显更潮湿一些,至于是九殿地宫渗进来的还是地下水导致的就不得而知了。

“嘿咻!”

徐云撸着袖子往下挖了大概十多分钟,铁锹忽然铲到了某个硬物,并且在接触面上响起了一道沉闷的金属声。

徐云见状顿时一震,飞快的扒拉了几下土。

片刻过后。

一块埋藏在土层之内的金属面出现在了他面前。

由于土壤潮湿的缘故。

金属面外表覆盖着一片厚厚的绿色锈斑,一股被岁月尘封的古老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虽然徐云不是化学专业的高材生,但他一眼就认出了锈斑的身份:

碱式碳酸铜。

这玩意儿是铜在潮湿环境下的标准生成物,常见于潮湿土壤中的青铜器表面以及《遮天》小说的同人文中。

铜绿的处理方式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在食用醋里泡上一天,然后用刷子把它刷干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