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第4/5页)

听闻此言。

饶是对于积水问题依旧心有不解,翁同和童怀军两位考古专家还是点了点头。

这话算是说道他们的心坎里儿去了。

早先曾经提及过。

在相信《永乐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群体内部,可以分成三个派别。

分别是认为永陵在左配殿的降临派。

认为嘉靖在地宫同层开了个密室单独存放《永乐大典》的拯救派。

以及嘉靖在地宫下方又挖了个第二层、用以安置《永乐大典》的幸存派。

其中幸存派不赞同拯救派的原因,就是地宫同层再开密室有违礼制,朝野必然强烈反对。

但实际上。

幸存派的观点,同样有些不符合明朝的皇陵规则。

因为理论上来说,帝棺所在的区域通向的便是‘地极’。

你在地极下方再挖个密室怎么着都有点膈应人吧?

只是明朝的礼制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行为,所以幸存派相对拯救派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很多人秉持幸存派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真的信了它。

而是因为拯救派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时降临派认为的左配殿必然早就被积水淹没了,《永乐大典》即便放在里头此时也早已和凢凢一样糊的一塌糊涂。

所以很多人出于美好期许的角度,才选择了幸存派。

可眼下的这个发现却验证了幸存派的观点,对于翁同和童怀军这样的专业人士而言,你说他们没点质疑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此前他们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底层地宫里是否存在《永乐大典》的探究上,对于地宫存在于下层的这个事实,也就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暂时搁置到了一边。

但现如今听潘院士这么一说……

这确实有些奇怪。

积水、礼制。

这两个逻辑问题同时出现,这就不是用巧合能够解释的过去的了。

随后看着一脸茫然的众人,潘院士也不卖关子了:

“诸位,我刚才看到了报告结果,所以厚颜站在上帝视角说一句比较指点江山的话,那就是……”

“你们的思维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

姜成谷顿时一愣:

“误区?”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从潘院士那儿接过了话头:

“在大家的认知里,所谓的地宫,指的应该是地底下被挖出来的一个空间,就相当于咱们现代建筑里的地下室,对吧?”

“但诸位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呢……”

“那就是位于地下深处的不一定是掏出来的地下室,也可能是被‘埋’进去的盒子?”

“……”

听闻此言。

众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个问号:

“?”

不过很快。

翁同便率先反应了过来,眼睛瞪得滚圆:

“等等,小徐,你的意思是……那个下层地宫,实际上是一个被埋在底下的巨大盒子?”

“也就是书籍封装在箱子里,箱子的外部还有一层壳?”

“宾果!”

徐云朝翁同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盒子’与‘地下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地下室有前往地面的走道,但埋在地下的盒子却没有。”

“而根据重力梯度仪的检测,底层地宫与九殿地宫以及地面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连接的通道。”

“也就是说嘉靖是先掏出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把那个‘盒子’塞到了地下,然后再在上方修建的九殿地宫。”

“如此一来,也就不存在所谓破坏布局的问题了,嘉靖这天赋点果然点歪了……”

姜成谷and众人:

“????”

妈耶?

这tmd也行?

不过仔细想想……

好像还真说得通?

所谓破坏礼制破坏布局,指的是‘建筑’方面的事儿。

但如果只是在自己的棺材下方塞个‘盒子’,同时又不修建通道……

那么这就和建筑无关了。

就像现实里的宅基地。

出于风水啥的原因不能建地下室,但你在宅地基地下埋瓶酒总没问题吧?

按照上层地宫近千平米的占地面积对比,下层地宫就相当于你在自家地下埋了台冰箱。

行为上奇葩,但规矩上还真没啥问题。

以嘉靖的独特属性以及对《永乐大典》的狂热程度来说,似乎还真做得出来这种事儿。

接着很快。

翁同又意识到了一件事:

既然是盒子,那么就肯定要有六个封闭的面。

加之徐云所说的阻隔积水,那么这些‘面’的可选材质也就不多了——毕竟挡了四百多年呢。

按照徐云此前所提及的信息。

下层地宫的面积大概是五十多平米,那些装有书籍的箱子不少呈堆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