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隐藏的第二层地宫(第4/5页)

而眼下有了重力梯度仪……

陪葬物什么的不好说,但至少陵墓结构可以分析的出来了吧?

如果接下来能多飞几个陵墓……

说不定考古界就能在不破坏陵寝的前提下,归类出一套权威的皇陵礼制结论!

这可着实是一个大课题,甚至可能对整个东亚文明圈产生影响——毕竟唐陵啥的也没开呢。

而就在童怀军心绪飞扬之际。

徐云又轻咳一声,继续开始了新一轮的汇报:

“另外根据检测,左右两个配殿后方的小殿中也同样存放着若干物品,具体种类依旧无法分辨。”

“不过这两间小殿的面积只有几平方米,所以不太可能有大型文物存在。”

说着徐云又顺手翻开了下一页,语术不变的介绍道:

“接着是中间的过道以及竖直方向的三间墓室,从结构上来……额?”

结果说着说着。

徐云的嘴里再次发出了一声轻咦,生生止住了话头。

见此情形。

一旁的姜成谷不由精神一震,飞快的问道:

“徐博士,是重力梯度仪又检测到了什么新物件吗?”

说这话的时候,姜成谷的语气中还带着一丝激动与好奇。

皇陵作为华夏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陵墓,内部的文物数量肯定不少,这是印入所有人认知里的一个观念。

因此理论上来说。

单纯比较昂贵的东西——例如说玉器啊、皇冠之类的器物,是不会让徐云如此惊讶的。

毕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了嘛。

只有一些超出预认知的东西,才可能让徐云发出这种疑问。

比如说之前的‘仙丹’。

而这一次……徐云又发现了什么呢?

是猫咪的棺材?

奥特曼的变身棒?

还是大型的青铜器?

亦或是……传说中的《永乐大典》?

就在姜成谷疯狂脑补的时候,他的耳边忽然传来了徐云轻飘飘的一句话:

“额,姜处长,是几条鱼……”

“……”

姜成谷闻言一怔。

回过神后。

他的脖子下意识有些滑稽的向前探了几厘米,原本沉稳的表情中满是愕然:

“徐博士,你说啥?”

徐云见状朝他扬了扬手中的报告,解释道:

“姜处长,根据重力梯度仪的检测结果,地宫的过道中最少存在着五条鱼。”

“这五条鱼最长的大概有十八厘米,最短的四五厘米,平均长度在10厘米上下。”

“另外我想收回我之前说的话,比起纯金,水中的鱼类才是反馈精度最高的东西……”

姜成谷沉默了几秒钟,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角,依旧有些难以置信:

“可是……可是地宫里面怎么会有鱼呢?”

“这不可能的啊,任谁都不可能在皇陵里头放鱼吧?那可是皇帝的陵墓。”

“况且什么品种的鱼能在地宫的封闭条件下,从几百年前一直繁衍到现在呢……”

“不,还是有可能的。”

面对姜成谷连珠炮般问出的问题,一旁的翁同忽然开口了:

“皇陵里一开始显然不会有鱼——即便有也没法长期生存,因为一开始地宫内并没有积水环境。”

“但姜处长你是否想过,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外来的鱼却有可能在地宫内生存。”

姜成谷顿时一愣:

“外来的鱼?”

翁同点点头,双手对着面前的宝城比划着道:

“对于任何一座皇陵来说,除了选址……也就是风水宝地之外,只有两件环节最为关键。”

“一件是陵墓通道的保密工作,另一件就是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其中排水系统针对的情况也有两类,一种是地下渗水,另一种则是外部的雨水。”

听闻此言。

饶是徐云和潘院士这种对考古不太了解的理科生,也同时点了点头。

皇陵的地宫普遍位于地下很深处,这是古代皇帝的通病。

比如说秦始皇的地宫。

上辈子是秦始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秦始皇陵位于地下35米深处,垂直高度上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

这种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水井的深度,虽然陵墓所在的区域不一定有水脉,但时间一长,总是会有一些底下水沿着砂石渗入。

明十三陵也是如此。

明十三陵的平均地宫深度在25.6米,所以渗水属于必须要考虑的环节。

至于雨水就更好理解了,下雨时在地面堆积起来的雨水流入嘛。

随后翁同顿了顿,继续说道:

“面对可能存在的两种积水情况,大多数皇陵都设计了很有效的排水设施。”

“这些排水设施一开始效率很高,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便会逐渐出现功能上的问题,甚至……完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