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疑惑解开~(第3/5页)

虽然对于一个科研汪来说,平日里接触纸质报告的机会要更多点儿。

但这年头电脑设备的普及度很高,很多实验数据也都是在电脑上直接查阅的,因此眼下的数据终端倒也不难适应。

接着很快。

克里斯汀便戴上了降噪耳罩,开始查看起了相关数据。

【粒子检测报告】这个字眼在2023年可能有些烂大街了,基本上挂着个黑科技文的小说里都能见到这玩意儿。

但这种报告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又该怎么看,知道的人恐怕就真没几个了。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目前所有的微粒肉眼都不可见,轨迹只能通过云室事后模拟,那么物理学家是怎么知道他们捕捉了什么粒子呢?

是图像?

或者什么探针检验?

NO。

答案是是报告的数值。

比如最简单的数值就是粒子的内禀属性:

质量,电荷,自旋。

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报告还会加上一个特殊栏目:

CP性质。

另外通过相互作用可以细化出产生道的截面,衰变道的分支比等数据。

以2012年CERN发现的希格斯粒子为例。

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是一个中性、自旋为0、CP为++的粒子。

其与W、Z粒子及有质量的费米子均有直接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强度正比于该粒子的质量。

而在当初CERN的报告中可以看到。

他们是从双光子末态找到希格斯粒子的,就是说新粒子可以衰变为两个光子。

上过初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一个知识:

光子不带电。

因此从电荷守恒可以知道,该粒子也不带电。

此外。

由于末态是两个玻色子,也可以知道新粒子必定是个玻色子。

再然后根据朗道-杨定理的结论可知,自旋为1的粒子不能衰变到两个光子。

因此新粒子的自旋只可能是0,2,3……

接下来CERN又测量了新粒子衰变到WW、ZZ的截面及角分布并做了拟合,发现一切都与【自旋为0的CP++粒子】符合得很好。

最后CERN测量了新粒子到bb、mumu、tautau的末态以及新粒子与tt的联合产生,发现也与标准模型的假定符合得很好。

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

这个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

这就是判定一颗粒子能和哪个模型对标的真正依据。

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

所以此时这些专家比的就是对粒子模型的认知度,而非计算能力之类的其他能力。

“自旋1/2……这与之前威腾教授他们计算出来的数值是相同的,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属于标准的能量局域化的场构型……”

“LL3过程截面最大,符合四阶费曼图震荡……”

“呱唧呱唧……”

结果看着看着。

陆朝阳忽然眉头一皱。

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份编号43967777的报告上,眼中露出了一丝疑惑。

这是一张大事例的波段信号数据标,记录了一个tautau+gamma末态的细小鼓包。

类似的鼓包在整个报告中数量足足有数百个——就像之前说的那样,CERN难得做一次这么高量级的实验,肯定要收集多种数据才行。

但眼下的这份鼓包……

却有点奇怪。

众所周知。

在量子理论中,希尔伯特空间可分解成玻色态和费米态子空间的直和:

H=H++H-。

如果定义费米子宇称算符是(-1)F,F是费米子数目,这就是它的不变子空间分解。

本征值+1对应玻色态,本征值-1对应费米态。

冥王星粒子的自旋是1/2,也就是说它属于费米子。

可眼下这份tautau+gamma末态小鼓包的本征值,却是+1。

这就有些奇怪了……

而就在陆朝阳皱眉思索之际。

他的耳边忽然传来了一声轻咦——由于个人习惯的原因,他并没有戴耳罩:

“咦,这份数据是怎么回事?”

陆朝阳下意识的转过头,发现克里斯汀此时正嘴里叼着笔,紧蹙着眉头盯着面前的屏幕。

见到陆朝阳朝自己看来,这姑娘便把屏幕朝陆朝阳一转:

“嘿,陆,你来看看这个。”

陆朝阳朝她那儿探了探脑袋。

发现她屏幕上的报告和自己正在看的并不是同一份,而是编号2200433的文档。

结果刚扫了两眼,陆朝阳便也忍不住眉头一掀:

“这是……”

与他手中那份报告的内容截然不同。

克里斯汀手中的这份报告本征值是正常的,但它却是标量场的表达式!

此前提及过。

标量场是无法描述费米子的,描述费米子自旋的只有旋量场。(见455章)

这就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