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建国后高能物理最重要的成果……诞生!(上)(第3/6页)

他所说的放射性背景并不是在挑刺,而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毕竟今天他们的验证数据,可能关系到华夏建国以来高能领域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季向东显然也早就想到了这点,很是从容的继续在写字板上解释了起来:

“周老,您说的情况我们也考虑过,实验室方面事先便准备好了一套应对方案。”

“正如您所说,普通的放射线有电磁相互作用,所以与氙原子的核外电子反应较多,而与氙原子核反应较少。”

“因此它们主要会使氙原子发生电子反冲,所以在某个时间段内,L1信号的计数会较少。”

“由此我们准备从这里切入,通过ΛCDM算法去比较L1和L2的阶段性差值,以此区分暗物质信号与普通的放射信号,从而降低放射性背景的影响。”

“ΛCDM算法?”

周绍平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眉头不由微微皱起了些许。

所谓ΛCDM。

它读法其实是Λ-CDM,属于量子场论的一种模型。

ΛCDM中的Λ代表暗能量,CDM则代表冷暗物质。

量子场论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以非常简洁的形式解释了当时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

到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发现为止,标准模型预言的所有粒子均被发现,量子场论的某些预言与实验结果的偏离度甚至小于亿分之一。

但作为量子场论延伸出的暗物质情景模型,ΛCDM就比较拉跨了。

截止到目前。

它与现有宇宙模型描述的误差,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

在微观领域,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差值。

没办法。

科学界对于暗物质的认知实在是太浅了。

更关键的是……

上头曾经说过。

在液氙这个情景中,暗物质的的命中率是1/100000000000000000000。

模型本身有误差,命中率又不确定。

因此季向东所谓的‘阶段性差值’,其实基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

举个例子。

如果模型正确,并且命中率高,那么应该会出现这么一个结果:

报告分成20个区间,每隔4个区间便有一个波峰——也就是发生了碰撞。

周期固定,到时候只要比较波峰差异就行了。

但由于模型不正确的缘故,到时候实际出现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

依旧是20个区间,1-4区间平滑,5区间有个凸起,然后6-14全平滑,15、17产生了凸起……

没有周期性的波峰波谷,几乎无法消弭放射性背景的影响。

所以这个方案虽然可行,但绝对谈不上有多精确——至少配不上暗物质这个概念所应有的精度。

这些大佬今天聚集到这里,明显表明了上头的一个态度:

暗物质必须要尽快完成复验,然后进行公布。

背后的原因周绍平不了解,也许是侯星远在从潘院士那边得知了他们想来锦屏后的临时起意,也许是更高层的其他一些想法。

总之现实就是如此。

因此他们不存在什么先用普通手段验证一轮、过个把月再进行更精密复验的可能——他们现在进行的,就是期末考。

否则要完成普通复验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想到这里。

周绍平不由看向了季向东,对他问道:

“小季,这部分方案能不能再优化一点儿?”

季向东斟酌片刻,脸上露出了一丝难色。

很明显。

周绍平的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显然做不到。

这倒不是说季向东能力不足,或者锦屏实验室这个国之重器就这水平。

而是因为孤点粒子太特殊了。

之前提及过。

目前业内最火热的暗物质候选一共有两个微粒。

一是惰性中微子——普通中微子是热暗物质,那么比较‘懒惰’的中微子,理论上应该就符合冷暗物质的要求了。

二就是WIMP。

WIMP完美契合了超对称模型,理论相当优美,折服了大多数物理学家。

对了。

此前在介绍WIMP的时候,曾经说过科院有一位很喜欢仙侠小说的老教授,给WIMP取了一个【道标】的绰号。

此人正是周绍平。

总而言之。

由于这玩意儿在模型上实在是太合适了,于是这几十年来,无数全世界最优秀的实验物理学们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寻找暗物质。

结果呢?

科大不声不响的发现了一个孤点粒子,同时由于4685Λ超子的伴生性质,和此前所有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

这个情况落到现实,最直观的反应就是……

许多事先为WIMP的设备突然没用了。

如果说时间充足那还好说点,大不了群策群力调试一下设备,一两个月后说不定也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