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出大事了(第4/6页)

这个实验的结果影响不了职称评选,但却可以反馈在发布的期刊等级。

而他的切入点便是……

让没有任何电性的孤点粒子,转换成亚稳态电子态存储。

至于那个让孤点粒子‘变性’的负电微粒,则是……

π-介子。

此前提及过。

在孤点粒子具有实体后,它的部分属性就变得和原子有些类似了。

比如拥有一条扁平的核外轨道。

经过项目组对费米能量的检测,发现这条核外轨道的扭曲角θ非常的大,有点类似冥王星的黄道倾角。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可以“撬动”的轨道。

所以呢。

徐云打算让π-介子进入这个电子核外轨道,由于π-介子自旋为0,孤点粒子就会发生一个超精细的相互作用。

你没看错,发生相互作用。

那么那个“互”的对象又是谁呢?

没错。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想起来了。

当初4685Λ超子交给孤点粒子的,正是一颗π介子……(嘿嘿嘿,没想到吧)

这个相互作用会让孤点粒子拥有一个类似超流体的性状,接着再用一个共振很高的近红外光线照射,就能具备出……

激活约费阱的条件。

约费阱是2019年才被定义的一个名词,属于冷门到你可能搜都搜不到这玩意儿是个啥。

不过搜不到也没关系,因为即便搜到了你也看不懂……咳咳……

总而言之。

这是一个类似潘宁阱的进阶版磁光阱原理,成功后可能将纳秒级寿命的微粒‘延寿’1000倍以上。

而孤点粒子如今的寿命是十五秒,延寿一千倍就是一万五千秒。

既四个小时多点。

虽然对于重力梯度仪来说,这个时间可能还是有些不够用。

但那个阶段讨论的已经属于续航的范畴了,比现在的脱离实验室环节简单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五分钟后。

一切调试完毕,实验正式开始。

徐云他们今天使用的依旧是当初的那套光源,前半部分的流程基本没啥变化。

依旧是发射混合束流……

接着准直器通过不参与反应的光子确定了耦合参数,一块放有加水硼砂的陶瓷板从通道上空落下……

4685Λ超子减速……

随后撞击到了另一块P型半导体上,重子数失去守恒……

短短的10-^15秒内。

P型半导体的周围便出现了数以万计的π介子。

孤点粒子被它们吸引,瞬间‘传送’返回。

在与介子结合后,短暂的获得了实体。

这个实体状态的寿命就是……

15秒。

按照正常情况。

此时应该进行降温冷却,然后上磁光阱捕捉孤点粒子。

但今天,徐云等人却并没有按这个步骤操作。

看着显示屏上逐渐变小的数字。

负责操作激光仪器的张晗,立刻按下了另一个按钮。

唰——

一道4.96×10^16赫兹的软x射线射出,通过能量转换公示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能量量级是……

202电子伏特。

与此同时。

孤点粒子的周围出现了一个倾角为14.563度的稳定四极磁场。

配合着软x射线,一个反常能斯特效应出现了。

两秒钟后。

另一位课题组成员按下了一个黄色的按键。

过了0.001秒。

大量由质子和2个电子结合的负氢离子喷射而出,弱等效原理被扩大。

终于。

在5.77秒后。

某颗孤点粒子本就倾斜的核外轨道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裂缝……

咻——

一枚π-介子犹如吴签附体,见缝插针,飞快的窜入了孤点粒子的核外轨道。

与此同时。

检测到π-介子回旋频率比变化的计算机后台,再次操控着激光口发射出了一道光线,单位是……

183760千兆赫。

在35个纳秒后。

一个异变发生了:

(n,l)=(17,16)→(17,15)

接着在之前那些负氢离子的‘搓动’下。

大量的孤点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微观领域的……

面团。

而到了这一步。

接下来的事儿就很简单了。

学过高中物理的童靴应该都听老师说过这一样一句话:

不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不会偏转。

遇到一些比较无所谓的老师,还会把这句话晋升为“不带电粒子不会受到磁场影响”。

但在量子色动力学领域中,这个知识就不太一样了。

几乎所有微粒都可以被外加磁场影响,即便它不带电——这里的影响不是说偏转,而是其他的一些情况。

这涉及到了一个电磁耦合模式和多极矩展开的概念。

根据量子力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