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再见了,1850!(二)(第2/6页)

像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与ALICE实验、海对面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的STAR实验、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也就是悟空号的实验这些——

徐云通通都没参加过。

咳咳……

不过徐云倒是参与过Belle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取数,燕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的实验等等……

现在霓虹那台叫做SuperKEKB的非对称正负电子对撞机前身KEKB,徐云还曾经亲自上手过。

普普通通吧.jpg。

可惜那时候超级陶粲装置和CEPC的概念都没提出来,不然他估摸着还能混点儿buff。

上辈子徐云和大大小小的加速器或者类加速器打了七八年的交道,自然也了解怎么样可以组装出一台究极廉价乞丐版的粒子加速器。

不过考虑到咱们这是一本逻辑流小说,这里先补充几个信息:

人类历史上历史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现于1930年,能量为1MeV。

并且制造它的工艺实际上大约是1900年的水准。

而早先提及过。

眼下这个副本的由于小牛的缘故,工业……尤其是在光学仪器上的制造水准,同样接近了1900年。

比如汇率换算就是按1900年来计算的。

也就是说在仪器方面两个时代相差其实不算很远,关键还是在于知识理论体系的差异。

而这恰恰是徐云这个穿越者的优势项。

其次。

与徐云当初在1100副本中搞出来的发动机一样。

这台乞丐版加速器的核心逻辑原理依旧是只要应付少数次实验,也就是今晚鼓捣完差不多就能报废的意思。

不需要考虑长期稳定性。

很多环节就松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后世甚至有人专门卖自制加速器的毕业设计,大概五千块钱左右吧。

自制过加速器、或者上辈子是加速器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加速器这玩意儿设计起来主要有几个难点要考虑:

1.要做哪种加速器?直线or回旋?

2.想用哪种带电粒子?

3.如何聚拢粒子束?

4.能用多大的电压加速?

5.如何探测加速后的粒子?

6.如何降低粒子在空气中的能损?

这六个问题中,第一环节显然是最简单的。

因为徐云只需要生产平流电子,这是最简单的微粒之一,量级低的可怕。

所以直线或者回旋甚至复合在一起都无所谓。

例如徐云设计出的这台乞丐版加速器外观就是个复合型,其中一侧是一个直径一米五左右、高度约半潘多拉的圆形铁盒。

铁盒的外侧则连接着一条一百米长的通道,末端放着干涉成像板。

大概就是这样:

O→I,那个I就是成像板。

这款加速器的原理非常简单:

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旋电场进行磁通量加速,大致有些类似奥运会里的铅球,转着到合适的位置就把球丢出去。

转的圈数越多。

‘铅球’被赋予的动能就越大。

接着最容易的则是2、4、5、6这四个问题。

后世的DIY流程一般是这样的:

自己氪金上网去买个电离传感烟雾报警器——里头有镅-241,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粒子源。

再加上数码相机中的CMOS图像传感器作为探测器,以及一口高压锅和真空泵,就能把这些环节给搞定。

全套成本大概8000左右吧。

而徐云这次嘛……

那就要更简单许多了。

他需要加速的是电子,探测器自然是感应屏——如今真空管已经被徐云搞了出来,感应屏便也不再是个问题了。

电压则由剑桥大学负责,反正鲁姆科夫线圈的电压肯定是足够的。

至于降低能损……

“如各位所见,这台加速器的内壁结构,我将其称为束流管内壁。”

乞丐版加速器边上。

徐云先是敲了敲它银色的铝质外壳,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

又从侧面打开了一个小口,露出了内部的情景:

“束管主要是用来保证内部的高真空,所以束管材料的选择上需要低出气率,并且相对磁导率接近于1。”

“这个概念类似于真空管,法拉第教授您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从座位上赶到加速器边上的法拉第凑上前看了几眼,轻轻点了点头。

原本时间线中的磁导率要在1885年才会被提出,但如今这个副本在小牛的影响下,磁导率也提前诞生了出来。(见295章)

因此如今徐云这么一解释,法拉第倒也跟上了他的思路。

接着徐云地面上的一口箱子里取出了几件东西,赫然是当初拜托艾维琳打造的铍管等物:

“这是铍管,它能起到封真空的作用,同时还能保证玩意电子在撞击到内壁后产生非必要的影响——不过各位小心一点,铍管剧毒又致癌,我们只能把它装在玻璃里观察,不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