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第4/6页)

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哪怕是林振华这般的工业大佬,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价。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沉沉的叹了口气。

能达到林振华所给表格上数据的环化模具,实际成本最少都在三百万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一套生产设备,而是可以复刻量产的模具。

这种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产设备协助,同时还要调动八万吨级别的水压机锻造。

八万吨水压机是啥概念呢?

举个例子。

空客A380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大毛的水压机制造的,那台的规格是7.5万吨。

国内的八万吨水压机则多用于7500mm核电用管板生产、战斗机发动机框的锻造等等。

一次成型,不需二锻。

这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国内有且仅有一台。

打造环化模具这种没有预模的精细设备,启动一次的价格都在一百万以上。(八万吨水压机的价格是一吨十块钱)

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模具,是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复刻量产的。

也就是你拿着铁水顺着纹路浇灌,冷却后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环化生产线,成本自然不低。

当然了。

以上这句话只是个例子,方便理解而已。

这种磨具实操起来肯定不是浇水冷却那么简单,还要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工艺。

但无论如何。

这类模具的使用寿命也会在数百次以上。

也就是说……

用最最最悲观的保守心理估计。

在‘一个螂灭’的生产线扩增到一百条之前,徐云等人都不需要再担心生产线的问题了。

可这份人情又该怎么还呢?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价钱问题了,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复杂环节。

更别说林振华很明显连钱都不打算和自己收……

前有侯星远,后有林振华。

自己何德何能啊……

看着面色复杂的徐云,林振华似乎看出了他的纠结。

于是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徐云的肩膀,笑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但其实吧,你真不用想太多。”

“我用了人情不假,但这一切的前提,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产品能打嘛。”

“如果只是需要用到高精度设备模组的普通产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海军开口的——况且若真是如此,我即使找到了海军那边,他们也不会同意帮忙的。”

“海军的军工内部同样也有稽查处,他们同意帮你做模组,说明你的产品也同样入了他们的眼。”

说着。

林振华伸手在头发上薅了几下。

接着将手放到徐云面前,摊开,露@出掌心。

徐云下意识看去。

发现林振华的手掌心处,此时赫然躺着几根白发。

林振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捏起一根银丝,叹气道:

“小徐,看到这几根头发了吗?”

“曾经我也像你这样意气风发过,怼霓虹怼棒子怼德意志,亲手盖起了汉华重工的高楼。”

“有人说我是共和国工业史上的一面旗帜,这话我自个儿也觉得没问题,我的贡献当的起这个评价。”

“但所谓旗帜,也便代表着它是被插在原地,充做起了一个道标。”

“但不知不觉,我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走得动路,但已经跑不动了,拿得起钳子,但却拧不动螺丝了。”

“我现在虽然还是汉华厂的一把手,但实际上从几年前起,我就逐渐把一些事务向继任者交接了——否则我哪还有时间去买……钓鱼?”

“人啊……终究是会老的。”

“但欣慰的是,在我这个老头子半截身子快入土的时候,遇到了你们。”

随后林振华的目光在徐云、喻元勇以及跟着唐栗赶到现场的老苏等人身上一一扫过。

看着看着。

原本应该因为自己年龄而心中感伤的林振华,却忽然笑了起来,眼中有光在闪动。

没错。

如今自己是老了。

可能再过几年,连路都不一定走的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