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副本初期小结(第2/3页)

如果从上次1665副本的情况来看,已完成的项目评分显然不会太低。

看似只要完成老苏的遗愿,自己就能成功返回现实,进行评分。

但别忘了。

这个任务不但名字叫做【搞事搞事】,任务难度也是在【★★☆☆☆-★★★★☆】之间进行的浮动。

徐云心中隐约有种预感:

自己做的事情基本上没啥难度,堪称有手就行,大概率远远不够完成四星标准。

更别提出于民族角度考虑,徐云也不愿看到二十年后如此繁茂的宋朝突兀暴毙。

因此接下来的方向嘛……

徐云来到nook一栏,在“继续杀蟑螂”的下一步目标边上,又写下了一组摩尔斯电码。

·——,··,·—

—··,·—

·—··,··

—··,··—

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

接下来的这个方案不止要限制在老苏府内,更是要扩大它的影响力。

如果有机会,最好和禁军方面的某些大人物也接上头。

虽然宋朝是很典型的重文轻武。

但如果能做到三品以上的武官,多多少少也是有些地位的。

看着面前的备忘录,徐云不由轻轻咬着毛笔的后端,这也是他很喜欢的一个动作:

“宋朝最高的武官位阶是太尉,但宋徽宗很快就会将太尉从三公里头打散,往后一共是有几个太尉来着?

童贯肯定是一个,王厚必然也有,老种后来是枢密副使吧我记得……

另外中兴四将可以排除在外,剩下就不记得了……”

眼下宋徽宗刚刚即位不久,太尉还是三公中的职位之一,过些年才会正式打散。

因此徐云直接放弃了询问老苏名单的想法——在正常的历史里,老苏死的那会儿太尉都还是三公呢。

按照后来的发展,宋徽宗在几年后会将太尉打成九个位置。

分别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

他们分别又称为殿司三帅、马军三帅、步军三帅,合称殿前九帅。

其中《水浒传中》高俅的真实职务,就是殿司三帅之一。

所以才会被称为殿帅、太尉。

甚至按照《水浒传》中的情节发展。

宋江后来受封楚州安抚使、吴用受封武胜军承宣使,也是有资格被称作“宋太尉”“吴太尉”的。

不过后世的太尉数量虽多,但真正有能力、目前这个时期又相对身处高位的却相当有限。

如果从全局角度出发,禁军方面最合适接触的人选无疑是……

老种。

老种,也就是种师道。

《水浒传》中鲁达经常提及的老种经略相公,便是此人。

他来自将门世家,战功赫赫,最后做到了枢密副使。

毫不夸张的说,老种此人便是整个大宋西军的军魂级人物。

虽然老种在生涯中有胜有败,但单论军事能力,他无疑是公认的北宋最后一位顶梁柱。

其实吧。

在整个靖康之变中,他的策略都是正确的:

先是精锐火速出潼关,然后倾向拖住东路军的完颜宗望。

在宗望孤军深入没有补给撤退后再咬住,再不济也要重修河北防线。

河东太原的西路军完颜中翰,则可以等西军大部集结后配合太原王禀部吃掉,因为太原坚城而且多山地,宗翰很难啃。

奈何老种遇到了宋徽宗这个神队友,来了波华夏历史上最有名的蜜汁操作:

先是用了姚平仲的奇袭还弄的满城皆知,宗望自然笑收大礼。

又不准东路军撤退和修防线,在催促赶到河东的种师道弟弟种师中出战。

种师中先胜后败,最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到了靖康之变前夕,金兵再次围攻汴京。

此时重病缠身的种师道,向宋徽宗的儿子钦宗提出了最后一个建议:

陛下您到长安去暂避锋芒,京城就全权委托给守城将帅吧。

结果继承了宋徽宗优秀血统的钦宗当然继续无视,指责种师道年老怯战,否决了他的建议。

最终,76岁的种师道在遗恨中病逝。

一个月后,靖康元年十一月,汴京陷落。

这你能说啥呢……

总而言之。

老种无疑是个最合适的选项,只是徐云不太确定的是,这位经略相公目前是不是在汴京。

按照正常的情况。

此时的老种应该在渭州做知州,卫戍边疆不会轻易回京。

但眼下青唐战局刚有了个战略性成果,保不齐老种也会跟着回来述职。

其实徐云先前也有问过王禀此事,奈何王禀是带着王越先回京治病的,大部队的随行人选他还需要再度打听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