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风起潼关(第2/2页)

河南孟津籍贯的王鑨,倒是不以为意。王鑨指着那些让河水平静安然流过的河道堤坝,敬佩地说道:

“这些堤坝中有许多都是正堂在这两个月中,带着陕州百姓加紧赶筑而成。河道堤坝的设计,主要就是防备浮冰破坏大堤,其次则是为了预防开春后的凌汛。

卑职是河南人,知道河南百姓多年来受困于水患,以黄河为大难之题,更深知在黄河边上赶筑堤坝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不过两个月的时间!正堂实乃大才。”

正堂本来指的是官府办公的大厅,不过到明末时,知府、知州、知县都开始以正堂为尊称。本来明朝对知州的尊称,主要是用的州牧,不过现在大顺改知州为州牧,自然尊称便只剩下正堂一个了。

裴守约矜持地笑了笑,他到任陕州以后,掘水井、修水渠,又赶筑河堤。如此多的任务,却仅在两个月内完成,而且还没有影响到军队的征发调配,不得不说在行政治才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不过考虑到营庄制初步推行以后,大顺政权获得的资源汲取能力,再加上新朝初期的朝气,大顺政权的地方牧民官,能够做出远超明季的政绩,实在没有什么奇怪可言。

裴守约只是节制地说道:“潼关,南障秦岭,北阻黄河,既是关西的东大门,也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门户。九曲黄河在潼关这里激转而过,我带领本地军民百姓,赶筑了一道堤坝,也相当于是增添了一道长墙,多少能够在治水的同时,起到一点抗敌御虏的作用。”

马进忠听着王鑨和裴守约两人互相吹捧着,好似又看到了明季以来文臣乱象的一点影子。不过就算是十分讨厌文官的马进忠,也得承认,在操守和能力上,大顺的文官不管是真的资质品性更好,还是被新朝的体制法度所约束,的确表现得较明季乱臣们更好。

李玮群则突然下了马,他蹲下身子,将一边耳朵贴在了地面上,倾听着远方的声音,最后脸色有点难看地说道:“地动……潼关可能发生战事了。”

裴守约闻言,神情倒是相当冷静,他带着文吏们组织民夫们卸下军队押运的大批军资粮秣,劝说李玮群和马进忠:

“辎重大可以先留在灵宝,若真是有虏兵东叩潼关,二将军当带上所有骡马,急速赶去潼关迎敌。”

李玮群和马进忠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地点了头。马进忠更拍胸脯说:“放宽心,老子跑路的速度从来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