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三楚虎贲,北上(第2/3页)

只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十五年、十六年时期的明朝朝廷,在各种打击下,已经没有任何行政资源可以调动民力。好转的天气没有延续明朝的命运,反而使得大顺军得以立足,积攒资源,并在崇祯十七年终于摧垮了崇祯皇帝的中枢朝廷。

现在,明朝正比历史上更早瓦解,大顺军同样从这两年较为温和的气候变化中获得好处。

营田新法的改革释放了久被压制的佃户生产积极性,配合着气候的好转,从随州到九江,自汉水到洞庭湖,更兼且扩大至中原的范围,到处是青葱万里、生机勃勃的一派气象。

嘶——

草棚外骤然传来了战马的嘶鸣声,康大眼吃了一惊,和他闲聊的那位乡民则已经不顾大雨,飞快跑到了草棚外面,惊呼道:“李都尉!”

李好头戴一顶斗笠,他带着六七名同样戴斗笠、披蓑衣的骑兵立在雨水之中,不一会儿,又皱起眉问道:“湖广来的援军,还没有走出桐柏山吗?”

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从裕州过来的这位李都尉,是专程到桐柏县附近迎接湖广援军的。

看来北方的战事确实十分紧急,不仅是西北和中原在做全面的动员,连湖广都调集了许多兵马,将赶赴北面战场。

这会是一场直抵幽燕,恢复辽左的大决战吗?

想到辽东的老家,康大眼那颗已经沉寂、干涸了很多年的心,又火热了起来。

“他们出来了!都尉!”

西山边上的那棵大枣树下,又冲过来了一队骑兵,为首的人还拿着“李”字的军旗,但跟在后面的人,则全部穿着深蓝色的布面甲,最后一人则举着一支写有“郭”字的旗帜。

哗啦、哗啦。

骑兵飞驰,康大眼光是远远看着,就能看出来那些深蓝色的布面甲做工极好。这些骑兵的腰间还佩戴着不同于三眼铳的另一种火铳,看起来是既新鲜又小巧,与康大眼早年间在登州见过的火铳有些相像。

李好看到从桐柏山出山口奔出的这一队友军,也十分惊喜:“今日的滂沱大雨,我本来以为会影响到应山伯大军的行军,没想到你们来得还是这样快啊。”

一位穿着蓝色罩衣的骑兵战士,他的马术不及大顺军那些陕北老兄弟精妙,但是年纪极轻,脸上挂着一种少年人才有的青涩笑容。

他结结巴巴地回答说:“都、李都尉,郭帅说,郭帅说五万援军、援军……一时间不能全部走出桐柏山,才把先头的一万余兵马带到了桐柏县这里来。”

骤雨连绵之下,李好知道桐柏山的山路有多么难走。他本来以为这种天气情况,郭君镇至少要再花个两三天,才能抵达桐柏县,没有想到这位大顺开国新封的应山伯,行军速度居然这样地快。

已经有万余新军,抵达桐柏附近了!

青涩的少年骑士,口齿不是特别清楚,他心里着急,说话就更加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毫无条理和章法。

另外一名年纪较大、更显沉稳的蓝衣骑士,打马靠近过来,拍了拍小骑兵的肩膀,而后将马鞭放在鞍座一旁,向李好拱手道:“这位就是裕州的李好李都尉吗?我是郭帅军里的旗鼓都尉马进忠,陛下调集天下大兵,集结北上。荆襄、德安、武岳三镇,由应山伯和李果帅调兵五万余人,星夜疾驰,北上赴战。现已有一万余精兵抵达桐柏县附近,还望都尉帮忙准备一下大军休整的地方。”

李好知道应山伯自然是湖广大名鼎鼎的郭君镇,听说不久前他才攻破九江,没有想到这么快居然就能带领五万新军北上增援。

另一位李果帅,新近公布的大顺典章,皆从唐制,但是对于具体各级军阶,如何尊称,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章法。

李好自己猜测,所谓李果帅,大约就是一位姓李的果毅将军。他脑中迅速过了一遍,因为李好本人也可以算作是李来亨的旧部,虽然在李来亨南下随州发展时,李好留在了河南,但他一直十分关注楚闯的发展情况。

姓李的果毅将军吗?那大约只有湖广的那位都招练使李破虏了吧。

这位负责湖广大顺军征兵和训练事务的大将,居然也和郭君镇一起北上。看来突然征调五万新军离开湖广远征作战,对于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楚闯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马进忠原来是左良玉的旧部,与金声桓一样属于左良玉的左右手,官居副总兵。

只是他是在势穷力孤的情况下投降,而且投降的是对使用降将特别谨慎的李来亨,而不是宽厚大度的李自成,所以比起在李自成手下一个个封为伯爵的老同事,马进忠现在不过是郭君镇中军的一名旗鼓都尉而已。

不过能够做郭君镇的旗鼓都尉,在马进忠看来,自己就已经是步上了在新朝升官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