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2/3页)

洪承畴淡然苦笑,用汉话说:“今日局势,你我都很清楚。自从十余年前剿贼军兴以来,除我和白谷以外的督师大臣,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流贼的坚利狡诈,同样是一天胜过一天,李督师,还有长伯,我们都是旧识,我想大可以把话打开说明白。无东师之助,关宁一定不能破闯,东师迂回之兵若败亡,朝廷联虏之策,或亦将有变,到时候又用什么办法来专力剿闯呢?”

洪承畴的话让李建泰和吴三桂都默然无语,高第和李辅明两人也都叹息一声,为朝廷今日尴尬窘迫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困惑无望。

只有刘泽清和高起潜两个人,脸上没有表情,心中却暗自笑道:如果朝廷不能剿闯,东师也不能对抗闯军,那我们打不过闯军,干嘛不直接加入他们呢?为谁吃饷还不是一样吃饷,为谁当差还不是一样当差?

“皇上一向用心良苦,洪先生,洪先生只管请东师尽心用力,必可以摧破流贼。”李建泰十分无力地说道:“我观昨日大战,流贼疲态尽显,今日再战,肯定能够摧枯拉朽地获得大捷。”

吴三桂总算实事求是道:“保定是畿辅的门户重地,这一战事关天下成败。东师迂回分兵确实是一着妙手,可是贵军王子用兵之前,却未曾同我们好好沟通过。我等诸将尽皆不知东师用兵的内里奥妙,两军名为联军,其实不过各行其是。这样用兵,如何能够剿贼?”

通译们把李建泰和吴三桂的话翻译给阿巴泰听了以后,他就用满洲话接着说了一通晦涩难懂的话语。

吴三桂长期和满洲人作战,多少能够听清一点,他脸色微变,明白了阿巴泰的用意,对于此战的前景更加没有指望。

洪承畴帮阿巴泰向剩下的明军诸将,解释说:“贝勒爷说的是,南下做迂回夹击的东师,尽皆是关外少有的精兵。这一支精兵如今活动在流贼的背后,断不会没有取得战功。现在只是因为流贼凿冰断河,切断了南北消息,所以我们才得不到迂回大军取胜的情报。以实际情况论之,东师马多,现在一定正在大掠敌后,抄断流贼粮道,只要我们不畏难、不惧死,两军协力,并力前进,流贼粮道已断,破之必定不难。”

洪承畴的这番话说的缺乏军事经验的李建泰颇为动心,甚至连高第和李辅明两人都为洪承畴口中这支正在流贼背后奋勇作战的迂回部队所蛊惑,满心以为胜券在握。

只有吴三桂和刘泽清两人,他们都对清军的战斗力产生疑虑,更加不愿意拿着自己的兵马实力,去冒险做这样极可能蚀本的买卖。

吴三桂有心拒绝联合作战,强行攻击闯军当面防线的建议,便说:“洪先生所言正是,可流贼凿冰设防,一夜之间就已经俨然成阵。关宁兵的夜不收已经数次逼到贼兵近处查看,其防线坚固稳健,是很难轻易攻破的。何况现在天气寒冷,利守不利攻,我们贸然强攻流贼防线,只怕会吃大亏。”

洪承畴却挥手道:“不然。贝勒爷的意思是,既然流贼在当面凿冰设防,不便强攻。那我们就干脆向东转移,全军往流贼东翼逼近。这样既可以绕开敌人的防线,又可以迫使流贼移阵,更便于我们和迂回部队重新建立联系。”

清军提出的东进方案,其实连洪承畴自己都很不认可。他已经私下和范文程说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请范文程向皇太极做说明,把这次用兵的责任全部归结到阿巴泰一人身上。

唯独政治嗅觉十分不灵敏的阿巴泰,还在做着依靠奇兵反败为胜的大梦。他的这招东进之策,让吴三桂等人听来都觉得十分荒唐。

现在天寒地冻,联军突然做这样大的战线变动,极可能在移动过程中遭到敌人的突袭,到时候损失大到什么程度,都是完全可能的。

只是李建泰、高第、李辅明三人,意见却和阿巴泰接近。这其中李建泰是因为缺乏军事经验,以外清军过去竟然那么厉害,那么清军将领的主意一定就是正确的。

高第和李辅明则是不甘心失败,他们都认为保定是畿辅重地,此战如果明军战败,京师就会动摇。所以即便他们两人感到东进之策,风险巨大,可还是出于对清军战斗力的幻想,将最后一分希望,寄托到了阿巴泰的身上。

吴三桂心中暗叹,他正想出言反对的时候,却突然见到刘泽清赞同道:“东师强劲,这是天下人共知的事情。既然贵军王子决定这样用兵,那我自当举双手赞同!”

吴三桂岂会不知道刘泽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看到刘泽清突然赞同这一风险巨大的用兵方略后,心中突然产生了一分明悟,同样赞同了阿巴泰的意见,说:“王子既然决策,我也愿和东师勠力齐心,合心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