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裕州人(第2/4页)

这个“李公子”的传说,或许还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李自成在整个豫西南的积极活跃。河南人并不熟悉李自成这位闯将,本地的市民和士人们也不相信一位陕北的边民驿卒会有这样的手腕和气度。这时候李来亨这位外表看起来很像是读过书、有功名的世家子人物,突然出现在河南人的视野里,人们便在李自成事迹、李来亨事迹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自己的想象,终于形成了风靡中州的“李公子”故事。

李来亨心想:是否原本历史上“李公子李岩”的传说,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产生的呢?只是原本历史上的李公子李岩,可能是借用了李自成在某段时期的化名李炎①,而现在的李公子传说则更多建立在了李来亨的形象之上。

他听白旺讲了河南人流传的李公子故事,听得他们甚至开始传言自己是什么鸟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实在苦笑不止。《让子弹飞》里人们不相信麻匪叫张牧之,硬给他编了一个张麻子的名号,而在河南,人们反将他李来亨编排成了尚书的儿子。两件事表象不同,内里却是一个本质。

大概人们确实不愿意相信一个流寇就是李公子吧!

“哈哈哈,既然河南人将我吹成什么李公子,那我也必须要干出些大事,好叫人们知道李公子绝不是浪得虚名。”

李来亨自嘲大笑后,便带着高一功、白旺以及张皮绠等亲随,前往半山腰的小虎寨去。他准备带上郝摇旗等精兵强将,随高、白二人前往熊耳山,至于伏牛山和小虎寨,则留少量的兵马,交高夫人和庆叔留守布置。

……

综合以上史料便可看出,“李岩”源于李自成的别名“李炎”,另外还有一些记载说李自成曾改名为“李兖”“李延”。李自成受到军师宋献策的影响,为了符合谶纬[chèn wěi]②而改名,曾用过同“李岩”发音近似的名字,这就是李岩传说的最初源头。

……

《知乎:顺世祖李来亨到底是不是逆案尚书李精白的儿子?》

中学语文课本和电视剧《永昌王朝》里都说李来亨是名列阉党逆案的尚书李精白的儿子,但是我翻了一下《顺实录》和《顺史稿》却都宣称顺世祖李来亨是顺太宗李锦(即李过)的嫡长子,哪个是真的啊?网上又有人说李来亨其实是陕北地主团练头目出身,我到底该信谁啊?

王进才。

陕西西凉府固原卫群门所人。

宇文君等147人赞同了该回答。

泻药。

先说结论:历史上的顺世祖李来亨是陕北米脂县富裕农民的儿子,崇祯九年时曾参加团练对抗顺太祖李自成领导的民军,但此后反而遭到官绅地主迫害而毁家灭门,自身也被秦军强征为民夫,最终崇祯十二年参加了顺军。

顺世祖李来亨的出身,在顺朝是被长期掩盖的。如果我们看顺朝出的官书,那么这个问题似乎就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正如题主所说,《顺史稿》开宗名义就说:“世祖承天明道弘运圣文英武睿哲功德宽俭恭裕孝景皇帝,讳来亨,太宗长子也。”假使我们相信这个说法,那么李来亨就是顺太宗李锦的儿子了。

但是,这个说法,从顺中期开始,就不断受到质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假如李来亨真的是李锦的儿子,那么根据顺朝官史系统所编纂的二人年龄,李锦就必须在十二岁就生有长子李来亨。尽管这对于一个陕北农民来说也不是不可能,但考虑到顺太祖李自成娶妻都比这要迟得多,很难相信早年丧父而“养于太祖(李自成)家”的李锦能在这么年轻就有了自己的儿子。

其次,既然父亲是太宗李锦,那么母亲是什么人呢?显然,不可能是被后来世祖李来亨奉为母的太后;而且,当时贫困的太宗即便有妻也不可能有妾,如此说来,世祖李来亨的母亲应该是李锦的发妻才对,可是在顺朝的任何一部官方史书竟然都找不到太宗的这个发妻。

当然有的顺粉开脑洞,从一些顺末才出现的N手野史里抄出什么“乐家女韩氏……通于衙役盖某,事泄,遂见杀”(饮冰室主人,《龙兴野史》)的阎婆惜段子来“证明”李锦可能有这么一位不想提起的“发妻”;可是按照这种绿油油的叙事,李锦怎么可能还会在后来如此信任乃至于传位给李来亨这么一个便宜儿子呢?

我们在反映明末顺初大顺开国的各种官私史料中,都无法找到李来亨二十岁以前的记载。有关于李来亨的记载,全部都是崇祯十二年从竹溪县开始的,即“世祖以锐卒数人,诈以民夫入城,夜暴起,焚城门。太宗遂破竹溪,斩知县李效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出场时已经二十岁(甚至以上)的李来亨此前在做什么呢?我们知道太宗李锦在太祖李自成起兵之初就已经追随他,崇祯五年更是在山西辽州大战明总兵侯世禄;反观李来亨,他最迟在崇祯十年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而当时李自成也正是拥兵十万、斩总兵围省会(成都)的民军大元帅,按理说他应该有所作为,可是在这一时期却没有关于他活动的丝毫记载,直到崇祯十二年顺军已经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只剩千余人时才出现值得记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