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天崩地裂!(第3/7页)

啧啧,这是人精啊!

人情没有直接算李源身上,算在王世襄身上,两边听了都舒服。

这人虽然只上过四年小学,但把人心琢磨的极透彻。

王世襄道:“小马,他是大财主,不用为他省钱。按行里规矩,你也能拿一成。”

马卫都严肃道:“真不能收,不然往后就没脸再上门了。李先生要是真记我的好,改明儿不定哪一年去港岛了,您派一个认识路的带带我就成。”

李源看着王世襄哈哈笑了起来,王世襄也笑。

袁荃猷对李源道:“小马人是不错。”

李源点了点头,道:“我给你一个电话,去港岛后打电话就行。不过小马,真有想出手的好东西,直接卖给我就行。价格你开。我是说,按照港岛的价格。生意归生意,不用不好意思。”

这点便宜,他还是不屑去占的。

又对王世襄道:“一般的东西也就算了,上好的珍品,我还是不大想流出去。”

马卫都连忙保证:“请李先生放心,有好东西,我一定只卖给您!”

说完又借口单位有事,先走了一步。

等他走后,李源对王世襄道:“这人在行业内已经算出名儿了,还有这份钻研学习的心劲儿,将来能当大户。”

王世襄不在意这些,道:“大户不大户的,还能大得过你去?到了我这个年纪,日子是按天过的,你们还行,是按年过的。所以回头看看,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时间。源子,我在这边隐约听说,港岛那边每年都卖出去不少明清瓷器,你就没去那边捡漏?”

李源道:“安排人去看着了,但始终没什么值得出手的。”

王世襄纳闷道:“不应该啊。”

李源心里窃笑,当然应该了,因为都是他放出去的。

手里的库存量太大,压在那没啥用,王世襄又一直不停的在帮他收购珍品。

从英国博物馆收回来的几万件瓷器,每个礼拜放出去两三个,价值十几万,确实不值太多的钱。

但这些钱累积起来投入美股或者日经指数,翻滚起来就很可观了。

等将来国内经济发展好了,再开个拍卖行,卖给土财主们,换来的钱全部投入实业。

真正的珍品就留在手里好了。

李源邀请道:“和袁姨去港岛逛一圈,玩儿个把月,自己去看看嘛。”

王世襄遗憾道:“我现在在国家文物局上班啊,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走不开。这两年流出去的好东西可是不少,我心急啊。落到你手里还好,可落在外国人手里,我感觉是自己的无能造成的。”

他这个鉴定,不是鉴定出真品真迹就不让卖了。

除却一些极珍贵的文玩,特别是青铜器外,现在往外放的尺度很大。

他是负责造价的。

李源笑道:“慢慢来,不急。”

王世襄抱怨道:“要是没钱也就算了,你给我批了那么大的额度,有钱花不出去,好东西收不回来,怎么能不急?教小马,也是为了找个帮手。”

不过他性情开阔,抱怨完也就完了,拉着李源看他写的新书,热闹一阵后,想起一事来,道:“我还有件私事请你帮忙。”

李源道:“您说。”

王世襄道:“我哥哥和梁思成是华清同学,还是一个宿舍的舍友。当年抗战胜利,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成立后,是梁思成先生推荐,清损会主任委员杭立武才认为我是难得的人才,派我参加了清损会平津地区办公室的工作,职务是助理代表。当时,我才是二十多岁的小青年,这么珍贵的机会,让我跟在一众大家身边学习,算是对我有恩。我代表国家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之文物两千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并因此扬名。”

李源道:“梁思成先生……去世了呀?”

王世襄道:“他还有儿子嘛,他儿子叫梁从诫,现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有两次国外的百科全书访华团拜访古老,梁从诫全程担任翻译。”

李源啧啧道:“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这个梁从诫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王世襄叹息道:“谁说不是呢,当年战乱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带他逃亡川府,在那么困难的环境里,林徽因还每天教他莎士比亚、贝多芬,一起读《猎人笔记》,他又怎么能不骄傲?性子也就急了些,得罪了好多人。现在在单位里举步维艰。再加上那段岁月里,他妻子为了和他划清界限,跟他离了婚,并且带走了儿子。打那起,性格就更锋利了。”

李源点点头道:“我打个招呼吧。不过他这样的人,我估计在单位里也不会待太久。如果再有需要,您直接给我打电话就可以。梁任公和梁思成先生都是我尊敬的前辈,可以做些事,不算违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