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中医奇才!(第2/3页)

但现在过起日子来,切身体会下,也开始觉得这是一笔巨款了!

不过没等小两口继续美滋滋,诊室门突然被打开,吕悦胖乎乎的身影急匆匆闯入,对李源急道:“李医生,快去产科,赵主任让我叫你速去!”

李源都来不及招呼娄晓娥,抓起针盒拔腿就跑!

……

作为一个万人大厂的工人医院,覆盖范围包括工人家属及工厂上下游产业相关人员,服务的对象人数并不比下面一座小县城的人数少多少。

因此,除了中医科外,其余内、外、妇、儿各科室一个也不会少。

这个年代,工厂比地方还要有钱的多,万人大厂能调动的资源绝不亚于一个普通农业县城,福利待遇跟的上,就不怕招不来高手。

所以李源想不明白,产科的病人,尤其都到产房阶段了,为什么还要找中医科的人过去急诊?

一般来说,就算是难产,直接剖了也就是了。

虽然眼下的剖腹产率非常低,但也不是没有。

等一路跑到产房,李源就看到赵叶红面色难看的站在那,周围站着形形色色的医生、护士和穿常服的家属。

他忙上前叫了声:“师父。”

赵叶红点了点头,开始介绍病人情况:“生了一天了,也没生出来,滞产。打过催产素,无效。目前气逆不舒,精神疲惫无力,大汗淋漓,情绪烦躁不安。脉象显示沉细之脉,胎位正,但气血虚弱,已无力产子。”

李源皱眉道:“都没力气生了,怎么不剖宫啊?”

赵叶红看了他一眼,淡淡道:“风险太大,家属不允许。”

“不允许”,啧,李源明白怎么回事了,多半是轧钢厂哪个头头的家属,但也是奇怪,这么有来头,怎么会选择在这耗着?

不过眼下的剖宫产风险也的确大,把产妇的宫房前壁纵向切开,取出胎儿。

直到七十年代后,技术再度加强改进,采用了从宫房下段进行横切取出胎儿的方法,达到了出血少、易缝合,手术后不易发生粘连,切口的愈合也比较牢固的水准。

后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剖宫产率,都是因为这项技术的改进。

在此之前,选择剖产的孕妇微乎其微。

赵叶红没多废话,道:“准备针灸吧,用火针。救急之法,最快莫过针刺。”

李源点点头,走到一旁取火燎针。

一些西医看到这一幕,无不扯起嘴角来。

即便一些中医科大拿,也都侧目看着这个年轻的过分的青年。

他们都还未曾使用火针……

赵叶红也没理会,吩咐了另一位中医科的医生去煎熬,送子汤。

针药并重才是正道。

稍许后,李源走到产床前,也不多言,拿起已经疲惫之极,看起来奄奄一息的产妇的手,左手拇指紧切按合谷穴的皮肤,右手持针柄,众人只觉得眼前一花,也不似平常所见针灸那样轻捻慢转,银针业已刺入合谷穴内。

一众中医科的专家们见之无不眼睛骤亮,内行看门道,高手出招,从来都是一招见高低。

眼下的中医还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因此有几个老家伙在观察了片刻后就站不住了,一个老者走到赵叶红跟前急道:“赵主任,您这就不地道了。都一个医院的,怎么还在我们眼皮底下藏了这么个宝贝?”

赵叶红摇了摇头,一时间不怎么想说话,只敷衍了句:“先看效果再说。”

吹的早了,结果没治好,那不成笑话了?

此刻李源不断的将手中银针拔出刺入,别说西医,就是一些年轻中医都看的目瞪口呆,完全不解其意。

一位在场年纪最大的老中医对赵叶红道:“小赵,是不是让你这位得意弟子,一边施针一边讲解一下?咱们中医向来讲究以老带新,要我说,这个说法还是有些局限了。老的未必就一定比新的强,还是叫以强带弱的好。”

赵叶红客气道:“廖老,您也太捧他了。李源今年才刚二十,转正第一年,他算什么强?”

廖老摇头道:“你说现在这些还有什么意思?二十岁刚转正又怎么样?看看他这手法,分明是以火针来烧山火补气,产妇面色已经开始改善,效果之强,我这个老家伙是自愧弗如啊。啧啧,烧山火,好一式烧山火啊!”

赵叶红嘴角扬了扬,不过还是客气道:“廖老擅长用药,和奖生公同门,再加上年纪大了,自不如年轻人持针稳。况且,连我这个当师父的也不如。”

廖老高兴道:“这就是咱们中医啊。灵就是灵,不灵就是不灵。”一旁几个西医在冷笑,大概是觉得这话太好笑了。

赵叶红话又说回来:“他的经验还浅薄的很,若辩证不得法,单凭一手针灸,也难成大医。廖老,年轻人还是要以批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