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三章 一线光明(5)(第2/3页)

等到那一日,杨佳妮本身就会是晋地战场的顶尖战力,是大局的中流砥柱,在赵玄极需要遥遥制衡天元可汗,不能真的现身与察拉罕厮杀,只能释放气机震慑对方的情况下,她对河东军的贡献与意义不言而喻。

这也将让杨氏在赵氏眼中的份量,变得跟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这世上有相当的地位,才有平等的交情,富人就算跟穷人称兄道弟,强者哪怕与弱者号称亲密,官员纵使跟平民不摆架子,彼此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兄弟。

杨氏能跟赵氏有亲近关系,杨氏先祖自然也是非凡人物。

大齐开朝立国时,杨氏那一代先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本身修为高绝,以王极境后期的修为,俯瞰着天下绝大部分英豪。

只是子孙不肖,杨氏一代不如一代,在赵氏仍然是大齐第一将门的时候,杨氏连传世侯爵之位都没能保住,上一辈中赵玄极是王极境后期,杨氏却连王极境的修行者也没有。

乾符六年,因为降爵的事,杨氏差些跟赵氏闹翻,这既是因为杨氏恼怒赵玄极在那件事上不作为,也是因为长久以来,杨氏跟赵氏地位已经不平等,自己就有了自惭形愧的心思。

人一旦自卑,心思就会变得极为敏感,于寻常之事日常相处中,杨氏总觉得赵氏处处一副高高在上,轻薄看不起他们的样子,所以在赵氏没察觉的时候,杨氏自己就累积了许多对赵玄极的怨忿。

在赵宁这个赵氏未来,表现得极端纨绔、言行不堪时,杨氏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跟赵氏疏远的正当理由,这便跟孙氏频繁接触。

后来杨佳妮展现出绝佳的修行者天赋,前途光明,这才让杨氏的尊严回归不少,看待赵氏言行的偏见少了很多。而后,赵宁在秋猎上展现出非凡天赋,则进一步让杨氏意识到抛弃赵氏跟孙氏结盟,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再后就是赵玄极主动跟杨氏先祖交心,王柔花邀请杨佳妮去雁门关。

赵宁跟杨佳妮相处得还算不错,而且在凤鸣山的表现着实惊艳了赵氏,杨氏态度有了不小改变,跟赵氏的关系随之彻底缓和下来,回到了正轨上。

到了国战时期,杨氏虽然不可能举族来襄助赵氏,但也将族中顶尖战力都派了过来,随着国战进行,赵氏在黄河以北独挑大梁,杨氏就不仅是支持赵氏,更是为国家存亡而战。

与赵氏站在一起,站在关键位置上,杨氏自己必须拿出顶尖强者,建立非凡军功,如此才能一直跟功勋卓著,地位愈发重要赵氏的保持平等地位。

杨佳妮作为杨氏中兴的希望,寄托的杨氏希望可想而知。

听了杨审知的话,杨佳妮目不斜视,哪怕谈论的是自己光明的修为大道,是杨氏的身家前程,声音也是没有丝毫波澜,但她说出来的话,却让杨审知再清晰不过的感受到了,一股极为强大的自信:

“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成就天人境,而是何时迈过那道门槛。

“国战到了眼下这种局面,等闲修为已经无法力挽狂澜。

“三叔可能不知道,在赵宁的判断中,天元可汗已然是天人境!”

杨审知怔了怔:“天元可汗是天人境?”

杨佳妮道:“赵宁的判断不会出错。”

杨审知欲言又止。

他觉得杨佳妮什么都好,就是对赵宁的信任太过盲目,就算赵宁已经是王极境中期,那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三叔似乎觉得赵宁的判断不对?”杨佳妮没有转头,却似已经将杨审知微小的神色变化都纳在眼底。

杨审知无奈地笑道:“草原从来没有出现过天人境。”

杨佳妮一惯都是对身外之事毫不关心的样子,但这回却好像动了真格,语气严肃道:“三叔觉得,赵宁以郓州四万马军,迎战博尔术四万先锋的战斗,能不能取得大胜?”

杨审知张了张嘴,本来不想直言回答,但仔细想了想,还是正色道:“这一战,赵宁犯了年轻人的通病:太过冒失。只要能不吃大亏,就算是万幸。”

杨佳妮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似有似无的得意弧度,展现在夕阳最后一缕余晖中,说不出的俏皮灵动:“他一定会胜,而且必然是大胜。”

杨审知只觉得啼笑皆非:“你怎么这么有把握?”

杨佳妮望着前方战场的目光,在霎时间变得悠远深邃,说了一句让杨审知摸不着头脑的话:“我也是在得知他果断领兵出战时,才相信他过往所做的种种,的确不是为了造反。”

杨审知一脸迷惑。

杨佳妮却没有再说话。

夕阳完全隐没在山后时,一名元神境修行者飞奔到关城,向井陉关高喊:

“军报!郓州大捷!赵宁将军率众大破北胡先锋,斩首近四万,夺回西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