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一线光明(3)(第2/3页)

这个应对,在当时看来怎么都足够了。

雁门关之后也的确没出问题,乾符七年的凤鸣山之役,雁门军还胜了。

如今看来,宋治对雁门关的处理不可谓不得当,但对天元部的狼心野心,认识却大大不足。然而,退一步说,就算当时就正视了北胡,宋治又能做什么?

萧燕在燕平暴露,加上凤鸣山之役,让宋治在时隔一百多年后的太平时节,重新拾起了对草原的防备之心,乾符七年后,他开始设立防御使,招募训练新军。

虽然宋治做这些,根本目的是为了分世家的权,推进中央集权的步伐,但在事实上,后面这几年,大齐的军力其实是在稳步上升。

可国战一爆发,王师还不是被打得一溃千里?

大齐内部的问题之大,除非宋治能够预见知道一切,并果断舍弃中央集权的大齐皇帝使命,不管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根本不可能挡住北胡大军这一轮猛攻。

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

早在今日前,宋治就已经反应过来,当年飞鱼卫进入草原,是失职了,而且误国了,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说他不曾料到这一切,因为飞鱼卫是他派去的,还是他的心腹力量。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在正面战场上,一向不是中原皇朝对手,仅仅只能劫掠皇朝边地,顶多趁中原皇朝内部大战大乱、虚弱不堪的时候,大肆入侵的草原军队,现如今怎么就有了横扫大齐军队的战力?

“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韩昭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站起了身,请宋治恕他的罪。

“都督直言便是。”宋治示意对方坐下。

韩昭组织了一下语言,徐徐道:“国战至今,北胡三路大军,领兵的都只是皇子、贤王,天元可汗一直没有出现。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陛下有没有想过是为何?”

不等宋治回答,他便继续道:“臣以为,天元可汗不是不能出现,而是在他看来,如今他根本没必要出现,仅凭皇子、贤王,就已经足够带着北胡大军攻城掠地,杀败我大齐王师!

“陛下问北胡大军为何战力如此强悍,臣也只能想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天元可汗极度非凡!”

宋治沉吟着问:“不凡到什么程度?”

“天人之姿!”韩昭咬牙说出了这四个字。

宋治饶是有心理准备,听了这四个字也不禁脸色一变。

天元可汗是天人之姿,那他是什么?这四个字明显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天人境!宋治如今可只是王极境中期,怎么跟天元可汗比?

在这个天下,中原皇朝的皇帝,从来都是天下之主。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虽然是中原皇朝自个儿说的,但之所以能有这种自信与霸气,靠得是实力支撑,是一场场所向披靡的沙场决胜,是一支支让四方异族闻风丧胆的强军!

现在要宋治这个大齐皇帝,承认草原之主比他更强,有骑在他头上的实力,骄傲了千年的中原皇帝,怎么可能接受得了?

韩昭见宋治虽然面色不好看,但并没有发怒的意思,正了正勇气往下说:“圣人出,四方平。

“我中原皇朝能够威震四海,令万邦臣服朝觐,是因为先贤有傲视天下的实力,在他们的教化下,中原人才辈出,千年积淀,底蕴深厚,豪杰遍地。

“北胡要出现这么多修行者,出现这么多王极境,非得天元可汗是天纵之才不可!惟其如此,他才能改良、创造出顶尖功法,将麾下骁勇的境界提上去!”

言及于此,韩昭起身拜伏在地,嗓音充满悲怆、心痛、无奈:

“陛下,天元可汗的实力,只怕远超我们之前的预料,王极境后期只是底线。若是臣所料不差,只怕对方是有史以来,草原上第一个天人境,请陛下明察!”

宋治怔怔坐在那里,好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

圣人出,四方平。

中原人杰地灵,所以有无数先贤,靠着他们的遗泽——修行功法、十大奇兵,车载斗量的正道学说、各类典籍,汗牛充栋的百科著述,流传天下的手工技艺等等——中原皇朝一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皇朝。

可中原不见圣人已经久矣。

近千年来,天人境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大齐在开朝一代陨落后,莫说再无天人境,赵玄极之前,连个王极境后期都没有。

若是草原出了圣人般的人物,中原皇朝无疑危在旦夕。

若使草原人占据了中原,草原之主成为了中原皇帝,统治了神州大地,宋治等人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子孙不肖。

子孙不肖至此,让圣人心血崩坏至此,令先贤蒙羞受辱至此,只怕不能称之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