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节度使与藩镇(第2/3页)

......

燕平,宫城。

皇帝的崇文殿里,站了不少大臣,世家、寒门官员皆有,宰相徐明朗、大都督赵玄极赫然在列。眼下众人在商议的,便是汴梁府童京的案子。因为事情涉及蔡贯,属于军方,所以赵玄极也到了场。

“李彦等人以下犯上,状告上官,胆大妄为,理应严惩不贷!至于他们所说的童大人种种罪状,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缺乏有力实证。

“没能处理好河匪、流民祸患的,也是蔡贯,把这事算到童大人身上,有失公允。况且蔡将军自杀的事情疑点重重,不可不查。仅凭李彦等人一面之词,就要治一名二品大员的罪,未免轻率。”

说话的是参知政事孔严华,也就是在凤鸣山被赵宁痛殴的那位,这人知耻而后勇,现在已经是元神境后期,靠着皇帝信任与修为境界,参知政事的职位也得以保全,他自然是要保全童京的,这也是皇帝的意思:

“臣建议派人去汴梁彻查此事,还童大人一个清白!”

御案后的皇帝不动声色,听罢孔严华的话,似乎显得很犹豫,转头问徐明朗:“宰相以为如何?”

徐明朗目不斜视道:“过万河匪流民祸乱乡里,导致百余人死亡,此事确凿,多名汴梁府官员联名上书,揭发童京处置流民不当、收受贿赂的罪行,也有实证。

“现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在汴梁传开,引发民怨沸腾,在燕平也是闹得人尽皆知,若说童京是完全清白,只怕臣民不服,难以平息舆论。”

宋治默然片刻。

他知道徐明朗说的是事实,既然徐明朗在这件事上,没法偏袒太多站在他这边,那也就说明民情民愤确实不好平息了,他若是执意保全童京,只怕会因小失大。

只是汴梁府的事,怎么会这么快在燕平都闹得众所周知,就值得深思。

“说到底,还是这些年流民增加的过快,童京没有处置周全。”宋治做出一副寻思的模样,“现在天下流民这么多,各地兵源都受到极大影响,诸位有什么好的解决之法没有?”

孔严华见皇帝将话题岔开,就知道皇帝这是要借童京的事做文章,变害为利!

汴梁府流民的事情闹得这么大,今日会出现张京,明日就可能出现李京,为了稳固皇朝的统治秩序,必须要寻求解决流民的法子。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土地兼并是导致流民产生的根源,但皇帝不可能断绝土地兼并,这就必须另寻他途。

作为皇帝心腹,孔严华当然知道宋治追求的是什么,当即出声道:

“流民祸乱乡里,已经不可不重视,但要妥善安置流民,也不是简单之事。臣认为,既然军中现在兵源缺乏,府兵制已经难以维持,不如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让各地主官招募流民青壮入伍,并且不再轮替,这样就能给他们一份生计,免得他们作乱,还能解决皇朝兵源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听罢这话,皇帝眼前一亮,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忙让孔严华详细解释。赵玄极则是脸色大变,惊怒交加的看向孔严华,就差没当场直接喝斥对方闭嘴!

孔严华接着说,现在府兵制很难维持,很多地方都陷入了抓壮丁的困境;且因为各军都在延长府兵服役时间,导致各军逃兵日益增多,汴梁府军营里已经只有不到半数兵丁,如此情况,军队战力所剩无几。

而实行募兵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让自耕农可以安心耕作,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于与皇朝的长治久安。

至于如何实行募兵制,孔严华建议增设“节度使”这个官职!

因为招募流民后,要妥善安置他们,除了给予粮饷之外,还得安置他们的家属,所以领兵的“节度使”必须拥有军政大权,既要能独立招募、训练将士,也要有屯田,调集地方粮饷的权力。

总而言之,“节度使”的军队,不能都由朝廷养着,这对朝廷负担太大,得让他们就地取食,一地财税养活一地的军队。

孔严华这番话,就是赵玄极脸色大变的原因!

他很清楚,一旦皇朝实行募兵制,现存的府兵制就会消失,过上一些年,无论雁门军还是别的军队,都没有新到的兵丁轮替,那老卒服役时间到了离开军营后,雁门军就没人了!

长此以往,天下军队将完全属于“节度使”!

而皇帝任用的“节度使”必然大部分都是寒门官员,大齐将门世家不用多久,就会名存实亡,乃至彻底失去权位!

“臣反对实行募兵制!”在孔严华话说完后,赵玄极立即上前一步,神色肃杀的表明立场,“府兵制是皇朝根基,多年来战功赫赫,岂能轻废!”

不等皇帝表态,孔严华针锋相对道:“府兵制兵源已经无法保证,为了确保皇朝军队战力,实行募兵制是大势所趋,大都督为何对各地军队的现状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