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天问(下)(第2/3页)

这些人,在太平时节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满嘴道德文章,实则早就没了是非观念,他们在乎的只有利益。当天元可汗可以给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就是天元可汗的鹰犬。有奶便是娘,不外如是。

在北胡军攻占中原后,因为天元可汗的国策政策还算不错,越来越多生活悲惨、人生无望的平民青壮,相继选择加入北胡军,使得绿营军的实力迅速膨胀!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八个字,在太平时节也就是一句有识之士的感叹、牢骚罢了,但在战争来临时,它的破坏力就出奇巨大。

但出现这个现象该怪谁?江山社稷坏了百姓没有道德了皇朝腐朽了,该怪谁?第一个要负责的,就是皇朝的主人,皇帝!而后要怪的,便是治理天下的官吏。

而眼下皇帝在干什么?忙着收世家的权,加强皇帝权威。官吏们在干什么?朝堂上争权夺利,地方上以权谋私。他们的眼睛看不到世道底层,他们的心思也不在平民百姓身上。

盛世?要是看皇朝赋税、国家财富、城池繁华,那这的确是百年来最好的盛世,甚至是前人未曾达到的盛世高度。但如果要看人,看人心,看平民百姓的生活现状,这就是末日!

没有强大外敌,皇朝或许可以再延续百余年,可一旦有强大如天元军的外敌大举入侵,江山易手就只在旦夕之间!

大齐失去了民心,齐军在最后成为了百姓的敌人,所以最后都走向了灭亡。

要救这样的皇朝,要保全这样的江山,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履行赵氏镇国的职责,最终达到保全赵氏,保护亲友跟自己的目的,赵宁要做的事很多。提升家族跟盟友实力,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利欲熏心的官吏富人靠不住,能依靠的只有百姓。

百姓是淳朴的,只要皇朝对他们好,给他们公道与尊严,他们哪怕不能锦衣玉食,也能为国家效死。十年国战,以一品楼为代表的江湖义士,以及无数热血儿郎,前赴后继赶赴沙场,为了抵御异族不惜以身报国,同样也有一些世家大族、地主豪强毁家纾难,战死沙场,堪称齐人脊梁;

同时百姓又是重实利的,若是朝廷对他们不好,那也别跟他们说什么大义,有人能让他们的日子能过得好,他们并不在乎头上谁做主。绿营军对齐人同胞下手时不曾有过半分手软,他们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时,也在尸山血海里纵情高歌,对着天元可汗山呼万岁。

杨佳妮沉默良久,终于想清楚了赵宁的心思,她看着赵宁的双眼问道:

“你要通过一品楼在各地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举动,来让所有人知道,这世间还有一群侠肝义胆、品德高洁之士,不求回报只为公理而战,以求令恶人恐惧下场收敛暴行,叫百姓认识到大齐公道正义犹存,以此达到匡正人心、改变世道风气的效果?”

她现在理解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青衣人除恶刀,世间无义我来昭。

这是赵宁的抱负,也是他的呐喊。

这回赵宁的回答很简单:“官吏富人眼中只有利益,平民百姓渴望的则是公平道义。利益索求永无止境,我满足不了他们;公平正义我能尽力帮他们争取。”

杨佳妮又道:“可一品楼杀了很多人。无论豪强恶霸还是官府官吏,都对皇朝权力有相当影响力。不用多久,皇朝就会出动官兵、修行者,在各地追杀、围剿一品楼刀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但是我们还是会被皇朝视为贼寇罪犯清除掉。”

赵宁道:“是。”

“你不怕?”

“我不必怕。”

“死也不怕?”

“一品楼死不了。”

“怎么死不了?”

“实力强的人,自然死不了。”

“官兵的实力不如我们强?”

“短期内的确如此。”

“朝廷高手众多,数月内可至任何地方。”

“元神境中期以下的,不足为虑。”

“元神境中期以上的呢?”

“数量有限。”

“可也比我们多。”

“多也没用,他们动不了。”

“怎么动不了?”

“皇帝忙着收世家的权,推事院正在大肆出动,他们需要高手坐镇中央,稳住局面。”

杨佳妮深吸一口气,“你对推事院怎么这么了解?”

“我对什么不了解?”

杨佳妮不说话了。

这话虽然听着没什么道理,但从赵宁的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十分有道理。

朝廷中枢高手不能轻动,地方官府鲜有元神境中期以上的修行者。而赵氏、杨氏跟一品楼的元神境中期高手,则有不少,加之敌明我暗,的确占尽优势。

杨佳妮很快又接着说道:“时间一长,杀人过多,动静太大,朝廷不会坐视,我们的力量终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