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迷魂之阵

迷魂阵,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战用阵法,依靠特殊的地形、建筑及布置,使地域磁场人为产生变化,对入阵者的五感都产生影响,使入阵者深陷进迷魂阵内无法逃出,进而将入阵者活活困死在阵内。

据传,在滑县有一个寨子,便是北宋时期穆桂英挂帅时摆下的迷魂阵。

当时辽国逐步发展壮大,萧太后率领精兵强将百万余众来犯,想要吞并北宋的土地。

挂帅出征的穆桂英,仅有五十万人可用,面对凶猛而来的百万大军,败多赢少。

穆桂英分兵多路先进行埋伏,独自率领少量军土诱敌深入,假装败走,将辽军的主力引入迷魂阵中。

辽军主力进入迷魂阵中后,却见黑云笼罩,遮天蔽日,使他们目不能视物,不辨方向,只听到震耳欲聋的冲杀之声,嗅到厚重弥漫的血腥之气,顿时大乱。

混乱的辽军主力稀里糊涂地开始大战,完全不辨敌我,竟是自已人将自已人消耗殆尽。

其余辽军见到已方主力军进入那处并不起眼的村落后,先是没了动静,然后又听到震天的冲杀声,但从头到尾都没有见到宋军。

萧太后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下令撤军,这时埋伏在周围的宋军包围而来,发动总攻。

方寸大乱的辽军此时已经没了战意,被杀得丢盔弃甲,四处奔逃,慌乱踩踏,又折损了不少兵力。

这一战,穆桂英率领的宋军,打灭了辽军的野心和斗志,也重挫了辽军的元气,使之短时间内不敢再来犯北宋。

宋军在穆桂英的带领下,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大捷,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璀璨的佳话。

由此可见,连训练有素且能征善战的辽军,在深陷进迷魂阵后,都能有此惨烈败绩,更别提普通人了。

不过,很多后人对这段传说有很强烈的质疑。不仅仅对迷魂阵质疑,就连穆桂英都被怀疑是演义虚构的人物。

至于滑县那处迷魂阵所在的村子,虽然真实存在,现在去打听还能得到相关传说的故事,但仍有很多学者专家认为,那些故事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如果说这处迷魂阵的真实性没法确定,那位于阳谷县的四座迷魂阵,就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了,至今仍有人在苦苦研究那四座迷魂阵的原理。

相传在战国时期,鬼谷子门下的两位得意门生学成出山,开始用所学去搏功名。

这两人,便是赫赫有名的孙膑和庞涓。

因同属鬼谷子门下,庞涓深知孙膑才能,知道自已想出将入相,名垂千古,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这位同门。

于是,庞涓假装盛情邀请孙膑来到了魏国,待孙膑来到,便派人抓下孙膑,想要随便塞个罪名杀死孙膑。

孙膑装疯卖傻,假装自已神智癫狂,想以此躲过一劫。

庞涓很恼火,于是用膑刑对孙膑进行试探,残忍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膝盖骨。

可是,成了残疾的孙膑仍保持疯傻模样,依然不给庞涓下杀手的机会。

同一时间,齐国联合其它国家,给魏国施压,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解救计划,最终成功将孙膑救出魏国,并带回了齐国。

齐威王深知孙膑的本事,不因孙膑已经残疾而嫌弃,并委以重任,任命孙膑为军师。

齐魏大战时,孙膑率齐军迎战庞涓率领的魏军。

要知道,那时候的魏国兵强马壮,算得上是七国之首。

相对比较,齐国要弱得多,根本抵挡不了庞涓的大军。

于是,在阳谷县,孙膑摆下四座迷魂阵,分别是大迷魂阵、小迷魂阵、前迷魂阵、后迷魂阵。

就是这四座迷魂阵,成了魏军的噩梦。

被引诱进入迷魂阵后,浩浩荡荡的魏军完全乱了方向,仿若进了迷宫,一个齐军没看到,便耗尽了战斗力,最终成了待宰的羔羊。

孙膑依靠四个迷魂阵,大败当时不可一世的魏军,也报了膑刑之仇,以此名扬天下,并流芳千古。

后世住在这四座迷魂阵中的人们,依靠四座大阵的庇护,免于受到战争、匪乱、军阀等迫害,将孙膑奉为神明,甚至专门修建了孙膑阁来寄托信仰。

至今当地仍流传一首民谣:“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互通,好像把磨推,老路转到黑。”

不仅仅这两处,就连人迹稀少的长白山,都有一片山林,被以迷魂阵之名赋予了强烈的神秘色彩。

那片山林中的迷魂阵不知是从何时出现的,里面只有植物,没有动物。

只要有人进入那片山林,就会产生幻觉,比如满天太阳和月亮、神秘的香气和恶臭、悬崖下的白骨成山……

除了各种幻觉外,就连指南针在那片山林中,都会失效,要么胡乱指方向,要么不停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