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3/4页)

一头利落短发,还戴了副墨镜,要不是车子外观对得上,秦溪无论如何都不会往江柳燕身上想。

“江姐?”

秦溪伸手轻轻推了下江柳燕,对方迷迷瞪瞪地“嗯”了声,缓缓坐直身体。

终于确信,这位从发型到穿着都跟男同志很像的人真是江柳燕。

“你这么早就出门了啊?”

江柳燕抹了把脸,取下眼镜,声音有点嘶哑。

“剪了头发差点没认出来。”秦溪推开副驾驶的位置坐上去。

江柳燕摆弄了下后视镜,对着自己脸照了通,又拿出水杯倒出点水出l随便一抹脸。

声音终于清醒,甚至还带了些笑意:“出门在外,短头发方便得多,在车里闷上两天头里臭得都能长蛆。”

“抽空我也得给头发剪短点。”

这两天秦溪热得把头发全盘到脑袋顶上,要是经常往广市跑,剪短点确实是明智之举。

车子启动,按照螃蟹钟给的地址往海岸方向开去。

啪嗒——

“就是前面那个渔村。”

关上车门,江柳燕把刚打听回来的消息告诉秦溪。

不知道她们是不是走了冤枉路,钟老板说的一个多小时车程,硬是开了三个多小时。

经过一大段烂泥路,终于是看到了不远处有个渔村。

渔村就在公路边,距离大海差不多就几百米,站在盘山公路上,甚至能看到海中数艘随着波涛沉浮的渔船。

那些渔船就像是点缀在海面上的芝麻,渺小得根本判断不出多大。

村里的建筑大多以老式砖瓦房为主,少数两栋砖房土黄色小楼。

等车子真正开入村里,立刻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些房子如此老旧却没有翻新加盖。

每家每户的院子前都有人在忙碌着。

晒鱼干,晒海带,给螃蟹扎绳子,也有在打整修补渔网的人。

房子对他们而言是工作场地,已经不是家了。

整个村子都飘散着海鲜的腥味,屋顶几乎也晒了海货。

“老板,我们家有干鲍鱼,进我家来看看样品……”

车子缓慢前进,一个带着斗笠的大娘几步冲到路边,热情地扒着副驾驶的窗口,吓了平平一大跳。

她这么一冲出来,立刻就有人跟了上来。

很快,车子就被众多大爷大妈围了个水泄不通。

“大娘,我们只是来找人的,不是进货。” 秦溪只能无奈地跟大家解释。

大娘抬了抬手,很遗憾地往后退开。

“大娘,您知道螃蟹钟家往哪走吗?”秦溪又赶忙问。

“螃蟹钟啊!那栋最气派的楼就是他家,你径直开过去就是。”

在大娘指路下,车子终于开到了螃蟹钟家的小楼前。

他家小楼前倒是没晒任何海货,院里建了个小亭子,抬眼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海面。

“钟老板。”

螃蟹钟就坐在凉亭中,一边喝茶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

“秦老板快来快来,我等你老半天了啦……”

天气依然炎热,但有了海风拂面,渔村里一点都不热,让秦溪甚至有了种在海边度假的惬意感。

螃蟹钟是个很会享受的人。

工夫茶加各种干果,累了就往凉席上一倒,可不就是度假。

“路上花了不少时间,还差点迷路了。”秦溪摇头轻笑。

螃蟹钟一拍大腿,这才想起前几天太匆忙,忘记交代秦溪:“渔村右拐有条小路,穿过三会村出去就是大公路,我们平时都是走那里了啦!”

“那总算回去的时候能省些时间。”

“你们进来时有没有阿嬷上前拦住你们推销海货?”

“有。”秦溪无奈道,而且她还发现了个现象:“好像全是大爷大娘,没见一个年轻人。”

“说来嚯!也是可怜。”螃蟹钟给三个大人倒了茶水,这才往椅子上一靠,感慨道:“我们村叫二会村,以前……”

海鲜不值钱以前,二会村那可是正了八经的穷乡僻壤。

村里世代捕鱼为生,不过可没有现在这种大渔船,就是用小舟出海捕鱼。

只要一个大浪打来亦或是遇上恶劣天气,船翻人亡都是常事。

经年累月的,村里好些家的男人都死光了,就剩下孤儿寡母。

而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就剩下些老人,从他们出海归来的渔船上买些海货晒干拿去集市卖。

“秦老板是开饭馆的,平时要是用得上那些干货,可以从他们手里买,质量那些你放心,村里的人我都了解,绝对能信。”

“干货。”

螃蟹钟无疑又是给秦溪提供了个非常好的思路。

干海货运输成本低,保存简单,而且同样能运用到许多菜肴里,对四海海鲜店来说倒是个很好的选项。

秦溪略作沉思,看向江柳燕。

“我听你的。”江柳燕耸耸肩。

“现在距离渔船回港还有多久?”秦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