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6/7页)

“能走到哪里去?连我的户口都在这里。”

到现在,城镇非农业户口还绑定了很多东西,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所以大多数离家打工的人,都是农民,他们的户口含金量没那么高,都是手停口停,土里刨食不如到城里搬砖,还能多赚一点。

不仅活得辛苦,而且全无地位。

此时他们有一种专属名词——盲流。

如果被查证件的时候拿不出暂住证,就会被送进收容站。

每个城市都有关于暂住证的段子,比如「把你的暂住证拿出来……没有?送到收容所。」「有?(撕啦)你没有暂住证,送到收容所。」

以及著名的——“如果没有暂住证,就会被送到XX挖沙子。”

这个年代的收容站也充满了黑幕,直到2003年孙姓大学生事件之后才有所好转。

除非实在连饭都吃不饱,谁愿意背井离乡。

何况小鹤村的收入比城里还高,在城里搬砖都不如在小鹤村待着。

留在村里的人都抱着一个想法:“反正人活着总是要死的,好歹有钱,过一天算一天。”

村民对孩子们也秉承着原始的物竞天择。

要是家里的孩子是个读书的料,那就拼尽全家之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从此离得远远的,当个大学生,把户口换到别的城市。

这个「读书的料」界定时间是十岁之前。

因为很多孩子到九岁十岁,身上就会出现砷中毒的迹象,然后越来越严重,再也治不好,而且有医生说了,会从胎里遗传给下一代,等于直接宣布了这一脉的死刑。

没有砷中毒的「读书料」才有资格离开。

不是读书的料,或是不幸已经中毒了,那就留下来,在村子里努力下矿工作,多赚钱。

村里会把一部分收入分配给父母双亡的「读书料」。

非常的斯巴达。

安夏忍不住大声说:“那国家也不管吗?”

“炼砒//霜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果不炼,以砒//霜雄黄为原材料的那些工厂每年都要从这里进货。不是这里,也会有别的地方。”

小吴大夫到底是个大学生,想得很透彻。

安夏无语,在找不到替代方案的时候,说关就关……只怕本地人都未必愿意。

这跟金三角铲花的性质不一样。

她一时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可能性。

安夏问道:“你说这里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那……一千五百年来,人就这么一代一代的过?就没人觉得此地不祥,应该全村搬走吗?”

“我听这里的人说,以前开采没有这么大规模,矿渣对环境的影响也没有这么大。是五十年代的一个地质队过来,说这里的地下有大量的雄黄矿,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那个时候,工业学大庆,所以,就大干快干,立刻上马,周围的城市,什么吉首、怀化、娄底……都有人来。现在钱多了,愿意来的更多了。

但是提炼砒//霜的方法,还是一千多年来的土法,对环境影响很大,就这样了……”

不远处磷肥加工厂和硫酸加工厂的烟囱里升起滚滚烟雾,小吴大夫指着烟雾升起的方向:“那边的山上,都是外地人的坟,他们都是来这里当矿工的。”

他又叹了一口气:“我也在想办法打申请调出去,真怕不知道哪一天,我也没了。”

太阳渐渐西斜,村子里几户人家升起炊烟,安夏与王志飞告辞离开,回到学校。

学生们的宿舍楼和食堂就在教学楼旁边。

玩机器人玩上瘾的孩子们吃完晚饭就跑回教室,向机器人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室里不时传出惊呼,或是欢声笑语,还会鼓掌。

眼前的景象与愁云惨淡的村子完全不一样。

安夏忽然看见一个孩子的腰上长着黑斑,正是小吴大夫说的「砷斑」,奇怪,不是说只有没有出现症状的孩子才有资格被送出来吗?

康英看到安夏,走出教室:“在村里看到什么了?”

“比我想像得严重太多了。”安夏说,“但是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

王志飞一边收拾相机,一边说:“我会把这一切都写成报道,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康英轻轻摇头:“没有用的。”

“没试怎么知道?”王志飞信心满满,眼前看到的东西太惨烈了,如果能见报,绝对会让国家重视。

教室里日光灯的光芒倒映在康英的眼中,反射出冰冷无机质的光:“你怎么知道没有人试?几年前,我就找过省里,今天你们看见了什么,不用我说吧。”

“也许,还需要再找找更高的部门。”安夏说。

她知道想干掉一个利税大户不容易,某省会重点GDP大户用放了一年多的原材料做月饼的事情,是靠央视记者暗访才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