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2/3页)

王书淮搀稳他,语气低沉,

“查清楚了,中的软脚散,是一仆从下的毒,下毒后那人便投井自尽了,不是什么厉害的毒,那幕后人的目的便是利用皇后,将所有文臣武将困在镇国公府,而掩盖他们真正的谋杀。”

国公爷听到这扭头看向王书淮,脸色霍然一沉,

“哪儿出事了?”

年轻的孙子鬓角不乱,神色亦是寻常,扶着他稳稳当当坐在马车内,不疾不徐道,

“方才城门外传来消息,太子在祭祀时遇到一伙流民,流民动乱,射杀太子。”

国公爷心猛地窜跳了下,“太子出事了?”

王书淮道,“太子是否受伤我不得而知,不过汉王怕是不行了。”

国公爷倏忽呛了下口水,

“怎么又扯上汉王了?”

王书淮面色幽幽道,

“太子郊祀,带去了羽林卫和虎贲卫,镇国公府出事,又调来了武都卫与五城兵马司,汉王被幽禁在府,防卫松懈,若这个时候汉王府炉子失火,汉王不小心葬身其中,是不是顺理成章?”

国公爷听着王书淮优哉游哉的语气,忽然喉咙发紧问,

“你有没有参与?”

王书淮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祖父,能在郊祀时打着流民的幌子截杀太子,短期内组织一支携带弓弩的兵力,只有信王做得到,难怪信王除夕都不过了,请旨去萧关戍防,原来是提前洗脱嫌疑。”

国公爷冷笑,“布局如此周密,又牵扯军中内阁六部,怕不是一人所为。”

王书淮笑,“以今日林希玥的行径来看,怕也有晋宁旧臣推波助澜。”

“再者,长公主殿下想要扶持的是五皇子,她老人家怕是乐意看着太子和汉王出事。”

国公爷冷冷睨着王书淮,心想怕还有个他吧,旁的不说,汉王的死王书淮脱不了干系。

除夕在即,朝廷出了这么大动乱,国公爷心情沉重,不住地摇着头,

“皇子争储历来有之,避免不了,重要的是朝廷不能乱,书淮,无论外头如何,你做好你该做的,咱们王家世世代代的祖训,不惹事,也不怕事,治世顺势而为,乱世力挽狂澜。”

当年五胡乱华时,琅琊王氏携司马家南渡金陵另起国祚,后大晋统一南北,又携末帝归朝,避免一场祸及江南十四州的战乱。

王家自始至终奉行的便是这条准则。

无论何时何地,王家绝不主动参与党争,可关键时刻,王家总能站出来撑起朝局。

这是一代世家大族的风骨。

也是王家能屹立高门之首的缘由。

沉默片刻王书淮颔首,“孙儿谨遵教诲。”

下午申时,太子携礼部兵部官员在郊外祭祀,仪式尚未结束,一伙流民从山从里冲出来,对着太子的方向一顿猛射,当场官员吓得四处逃窜,高詹立即护着太子躲在祭台之后,只可惜对方有一名神射手,逮着太子不放,其中一箭直直朝太子面门冲来,千钧之际,高詹拉了太子一把,那只箭矢穿太子耳郭而过,血雾顿时炸开,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骇然令这位国之储君当场失禁。

所有逃窜至花坛祭台各处的官员亲眼目睹这一幕。

太子颜面尽失。

高詹一面组织羽林卫和虎贲卫应战,一面遣人回京报信求援。

可惜今日乃镇国公府喜宴,余下的朝臣一大半过去庆贺,又因皇后中毒一事,均被困在镇国公府,收到消息的只是寥寥一些校尉。

消息好不容易递到皇宫,皇帝雷霆震怒,自然是派兵前去接应,可惜调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兵部调令,或内阁文书,总总不是缺了这人,便是缺了那人,束手束脚。

好不容易将兵调出来,高詹已护着太子和朝臣狼狈地逃至城门下。

祸不单行,汉王府又起了大火,汉王是夜与伶人载歌载舞,喝得醉醺醺的,没能及时逃出来,当场身陨。

这一夜奉天殿的灯火燃至天明。

皇帝看着满脸血污的太子,再瞅瞅地上一具烧焦的尸体,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太医猛掐皇帝人中,好不容易将人掐醒,以郑侍郎为首的礼部官员九死一生,来到皇帝跟前痛哭流涕,逼着皇帝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查肯定是要查的,谁敢在天子眼皮底下射杀太子,这是对皇权的藐视。

皇帝躺在塌上气喘吁吁,下令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明查,锦衣卫和东厂暗访。

太子虽保住性命,只是脸面丢得干净,而汉王呢,更是死的稀里糊涂。

这事明眼人一看便能猜到是皇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太子失了威信,汉王又死了,接下来信王岂不成了皇位最有利的争夺者,案子敢不敢查,能不能查,谁心里也没数。

这几日朝臣表面上查案,私下却屡屡来试探皇帝的意思,皇帝烦不胜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