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2/3页)

王书淮闻言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愧疚,他从来都不知道养育一个孩子这么辛苦,

“对不起,云初…”

方才融洽的气氛莫名之间冷淡下来。

谢云初对着他的道歉没有半分波动,只吩咐他,“二爷帮我取一杯水来。”

等到王书淮伺候着她喝了水,她便躺着睡下了。

翌日晨起王书淮照样进了宫。

夜里早早回了来,竟还给她捎了一包零嘴,大约是不知道她喜欢吃什么,各式各样都买了些。

谢云初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王书淮,王书淮抱起朝他扑过来的女儿,没往她身上看。

因王书淮回府,姜氏那边传话留膳。

夫妻二人牵着孩子往宁和堂走。

入了夏,宁和堂装饰又焕然一新,原先的布帘全部撤去,用了新的软烟罗,十分凉快,丫鬟在廊庑下摆了好几盆驱蚊的香草,院子里蝉声鸣动。

王书淮抱着女儿,林嬷嬷搀着谢云初相继踏进堂内。

姜氏瞧见儿子,眼神便有些迫不及待。

其余人均起身过来行礼。

王书淮夫妇也给姜氏和二老爷行礼。

每一对夫妇跟前摆上一长几,乳娘将孩子抱去一旁喂饭,丫鬟陆陆续续上菜。

姜氏便红着眼问王书淮,“淮儿,你这回要留几日?”

王书淮道,“也就两三日。”

姜氏一听便急了,“五月初便是你生辰,你不过了生辰再走嘛?”

王书淮瞥了一眼身侧的谢云初,妻子只顾着跟身旁的珂姐儿说话,也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这话。

“临时回来的,不能耽搁太久。”

姜氏露出失望,“十二还是你妹妹下聘的日子呢…”

姜氏还要说什么,被身边的二老爷拉了一把,“行了行了,书淮身上担着责任,哪里是想留就留,想走就走,吃饭吧。”

饭后,王书淮被二老爷叫去了书房,等到回来时见谢云初带着珂姐儿在写字,珂姐儿很喜欢长公主赏给她的那支狼毫,每日均要蘸墨在宣纸上胡乱画一通,谢云初也由着她。

王书淮进来便接过谢云初的活,谢云初腹重,便进内室躺着了。

谢云初不催王书淮,王书淮便不打算走,谢云初并不心软,王书淮前世就没想过女人,如今就非她不可了?

王书淮将孩子哄睡,进了里屋,谢云初靠在引枕上打络子,她看出他的心思,

“二爷,我如今身子越发重,你在这里,我更睡不好。”

王书淮实在没法厚着脸皮留下,便出了门,他也没走,就站在门屋廊庑下。

今年的雨水格外多。

漫天雨沫子灌入他眼角,他不知站了多久,忽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呕吐声,他二话不说冲了进去,便见林嬷嬷等人趴在拔步床边,有人替她端着痰盂,有人替她顺背,还有人急着要去请大夫。

谢云初白皙的小脸吐得通红,喉咙一阵一阵往外翻滚,看样子十分难受。

王书淮眉睫轻颤,问林嬷嬷道,

“她时常如此吗?”

林嬷嬷回道,“倒也不是,一月总有几次吧,女人家怀孕便是这般,从怀到生没有一日不悬心的,这还算好,等生的时候才是走一趟鬼门关。”

雨势渐大,天地间仿佛结了一层密不透风的水帘。

谢云初渐渐平复,最后躺在软枕上阖目歇着。

王书淮挥挥手,示意下人退去,上前轻轻将他的妻子搂入怀里,黯哑的嗓音夹杂着轰隆隆的雷声模模糊糊递入她耳郭,

“云初,如果最初我能做个好丈夫,你也不必受这么多苦。”

谢云初看着沉沉的夜色,眼眶猛地一酸。

因着这句话,王书淮再也没能进春景堂的门。

次日午后,王书淮动身前往江南。

接下来谢云初便忙了,夏讯突至,整个京城绵绵下了一个月的雨,漕运堵塞,官船尚且能从北门水关进京,民间的货船全部堵在通州通往京城的河道中,许多货物供应不及。

谢云初的粮油店提前做了准备,旁的商家开始哄抬物价时,她依旧按照原价售卖,博得一片好名声,粮油店的招牌就这么打响了。

转眼日子进了六月,漕运改道的消息迟迟不见下来,谢云初坐立不安,她投入了那么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朝廷可千万不能变卦呀。

王书淮便是在这个契机下回了京,这一日廷议,各部堂官关于河道修峻一事意见不一,工部提出的法子,户部通过不了,

“本官看了曹尚书的折子,也遣人去现场瞧了,那一带河槽甚浅,泥土蓬松,一旦起暴雨,迟早又要堵塞,工部还需想个一劳永逸的法子,否则银子投进去便是打水漂。”

两部尚书在朝廷吵得不开交。

王书淮带着工部官员,去京城各地水系勘测,最终做出漕运改道的决策,后来不知怎么想起谢云初在广渠门内买了地皮,回来便问她,